7月24日,中國共產黨衡水市第五屆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召開。會議全面總結了衡水今年上半年的工作,進一步堅定加快建設經濟強市、美麗衡水的信心。
今年以來,衡水市委常委會團結帶領全市上下,堅決落實“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重要要求,認真學習貫徹省委十屆二次全會精神,以爭先進位為目標,以“四個闖出一條新路”為著力點,推動改革發展穩定和黨的建設各項事業取得扎實成效。
認真學習貫徹省委十屆二次全會精神。集全市智慧制定“四個闖新路行動方案”,形成了闖新路、開新局的“作戰圖”。在市級媒體開辟“解放思想、真抓實干,努力闖出一條新路”專欄,舉辦“四學四助”系列專題培訓,引導全市上下在解放思想中統一思想,在統一思想中凝聚共識。
及時跟進落實省領導拜訪國家部委成果。落實省委“邁開兩條腿、對接各部委”要求,赴京與國家有關部委、科研院所、知名協會和央企名企,就創建衡水湖國家5A級旅游景區、創建國家高新區、加強科技創新合作、引進央企進衡水、化解金融風險、深化“果蔬進京”等工作溝通對接。
努力保持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全面落實國家6個方面33條穩經濟一攬子政策措施、扎實穩定全省經濟運行“1+20”政策體系,實施穩經濟大盤17個專項行動,開展“惠企幫扶百日行動”,出臺配套政策文件50個,為6196戶(次)市場主體辦理留抵退稅22.7億元,為266家市場主體延期償還貸款本金27.4億元,為2102戶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及貨車司機群體延期還本息109.3億元。上半年,全市生產總值增長3.6%,居全省第四;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1.3%,居全省第二;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5.4%,居全省第六;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4%,居全省第三;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3.1%,居全省第三;進出口總值增長25%,居全省第四;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6.2%,居全省第二,主要經濟指標高于全省水平。
持續掀起常態化疫情防控條件下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熱潮。謀劃實施續建和新開工項目1715項,295項省市重點建設項目完成投資256.4億元,完成率71.2%。建立常態化疫情防控條件下招商引資綠色通道制度,細化17條產業鏈招商目錄,“重點客商庫”入庫客商1369人,“在談項目庫”入庫項目2745個。開展“集中招商月”活動,舉辦雄安衡水協作區推介說明會暨政企對接會,赴深圳、長沙、福州、泉州等地招商,各縣(市、區)黨政主要負責同志出訪136批次,邀請客商來衡考察324批次,簽約項目109個、總投資491.4億元,其中10億元以上項目13個。
大力度推進改革創新。省政府批復同意衡水市提出的15項改革發展政策,市本級實現審批事項最少、時間最短、費用最低“三最”目標,“交房即交證”改革直接受益業主達1.7萬戶,“黨建+信用+金融”模式在全市推廣,累計投放金額達到11億元。落實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金額14.1億元、增幅60.6%,居全省第四。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制定《關于完善科技成果評價機制的實施意見》,出臺產業人才政策14條,推薦申報高新技術企業257家,新增科技型中小企業242家,中科衡發超臨界二氧化碳發電示范機組成功點火,寶力工程、中裕鐵信2家企業技術中心被認定為國家企業技術中心。
加快做強做優縣域經濟。篩選26家重點企業建立龍頭企業培育庫,154家規上企業實施169項技改項目,350個項目列入2022年省重點工業和技改投資項目暨千項技改項目計劃,工業投資同比增長33.4%,位居全省第一。全市新入庫項目657個,同比增加239個;新入庫建設項目627個,同比增加255個。雄安衡水協作區正式掛牌,總投資486億元的84個項目加快推進。開展省級開發區高質量高速度發展擂臺賽5場,1—5月份,省級開發區實現營業收入1617.8億元,增長18%。
著力推進城鄉統籌發展。市級“三區三線”劃定“二上”成果基本形成,高標準開展高鐵南站區域城市設計,啟動滏陽河文化帶南片區域(永興路至勝利路)拆遷,文明城市創建順利通過省級評測。加快縣城建設提質升級,新實施25個縣城品質提升項目。美麗鄉村建設完成128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項目建設綜合排序位居全省第三。市、縣、鄉、村四級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硬件設施全部建成,“互聯網+戶政”便民服務系統全面啟用。推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結對幫扶學校276所。92.8%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達到標準化建設水平。
切實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空氣質量綜合指數4.57,同比下降3.2%。認真貫徹執行《衡水湖保護和治理條例》,引水入湖4500萬立方米,實施國家5A級旅游景區創建工程105項。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成效明顯,深層超采區地下水位回升幅度連續9個月位居全省第一,華北地區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工作協調小組第四次會議在衡水市召開。河湖清淤整治、增加地表水灌溉面積、關停農業灌溉機井全部超額完成任務。“無廢城市”建設積極推進,完成造林綠化3.3萬畝,為省定年度任務的133.6%。
有效維護社會大局和諧穩定。全市城鎮新增就業2.4萬人,完成年度目標任務的58.1%,穩崗返還資金發放率全省排名第二。全民參保計劃提前完成省定任務,醫保運維系統改造工作名列全省第一。扎實做好防貧動態監測和幫扶,監測對象勞動力務工2.6萬人,完成省下達年度目標任務的106%。開展防范化解重大風險隱患大排查大整治等系列專項行動,社會穩定每月評價穩居全省前列。開展“六大攻堅戰”,圓滿完成“兩奧”“兩會”等重大節點信訪安全保障工作,開展“化積案、解新案、凈環境、迎盛會”信訪隱患清零行動,信訪工作各項指標均實現大幅下降。扎實做好安全生產、防汛等工作,全面排查城鄉燃氣、建筑工地等領域風險隱患,安全生產事故起數、死亡人數同比分別下降40%和8.3%。小麥平均畝產達435公斤,總產預計可達43.5億斤,實現夏糧單產、總產“雙增”。
全面加強黨的建設。開展全員“大學習、大調研、大創新、大提升”,健全“二三四”抓落實工作機制,整治干部作風4個層面13類問題。抓好專項考核工作,注重在重大斗爭一線考察識別干部,對照成績單提拔使用了一批優秀干部,干事創業的新風尚正在形成。深化農村“領頭羊”工程,持續抓黨建促鄉村振興,開展“湖城戰‘疫’黨旗紅”活動,組織“兩新”組織“雙強六好”黨建示范點評星定檔,各領域黨建質量不斷提升。支持人大、政府、政協充分發揮職能作用,進一步鞏固和壯大統一戰線。始終保持反腐敗高壓態勢,查處了一批違紀違法案件,政治生態持續優化。( 王永宏 盧婉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