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聚焦 > 正文

人類源于自然,更離不開自然

來源:科普時報2023-08-30 10:13:04

科普時報記者 張英賢


(資料圖片)

科學家預估,未來幾十年內,所有物種的五分之一或將消失;在21世紀結束前,地球上有100多萬個物種將面臨滅絕風險。在每一座島嶼、每一塊大陸、每一片珊瑚礁上,一些物種正變得越來越少,它們終有一天會消失,再也不會重現。

近日,植物學家、英國皇家植物園邱園的科學部主任亞歷山大·安東內利攜其新書《隱蔽的宇宙: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未來》(以下簡稱《隱蔽的宇宙》)來到國家植物園,與讀者分享他的創作初衷。

人類活動加劇物種滅絕

物種是生命世界的基石,它們相當于房屋的磚塊、鋼琴的琴鍵。所有物種在自然界中都有一席之地,它們既相互依賴又依賴于生存環境。

據估計,目前,陸地上和海洋中生活著870萬個物種,如此龐大的估計值卻不包括細菌和古核生物。如果把這兩個群體也計算在內,事實上可能有1萬億個物種與人類共享著地球這個家園。而根據在世界各地發現的化石標本估算,地球上存在過的物種約99.99%已經消失。

“物種滅絕是一直存在的,但人類的活動加劇了物種的滅絕。生存環境消失、過度開發、氣候變化使生物多樣性保護受到更大的威脅。”亞歷山大·安東內利表示,在短短幾十年里,地球失去了四分之一的熱帶雨林;同時,不斷增加的人類還向大氣中注入了1.4萬億噸的溫室氣體。

隨著氣候的變化,不能在新條件下生存的物種往往會面臨兩個選擇,要么適應新條件,要么移動到環境更宜居的新地方,但是由于城市、公路和耕地使生態系統變得支離破碎,這為物種自由移動增加了障礙。其中,生活在極端氣候下的極地物種最為脆弱,當生存環境消失時,它們通常沒有地方可去。此外,二氧化碳排放使海洋不斷酸化,影響了一些海洋生物的生長,甚至造成了它們的死亡。

隨著周圍物種的消失,人類失去了寶貴的食物、藥物、纖維、衣服的來源,以及幾乎還沒開始探索的許多其他資源,而這些資源可能為下一個疾病大流行或者饑荒提供解決方案。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意識到我們正生活在環境危機中,這似乎很可怕。但只要自然生存環境和物種還在,希望就還在。了解自然界的知識,有了關心自然界的意愿,我們就有了以更可持續的方式塑造未來的動力。”亞歷山大·安東內利說,保護尚存的生態系統并恢復退化的生態系統是向前邁進的關鍵步驟。

從1987年到2022年,全球人口從50億增加到了80億,人口的增長以及對食物的需求成為生物多樣性喪失的最重要的潛在驅動因素。

“人類必須減少食物浪費,同時,我們也需找到方法來減少食物生產對海洋和陸地生態系統造成的壓力。”亞歷山大·安東內利建議,在飲食上,應減少肉類攝入,多吃水果和蔬菜,嘗試接受真菌、藻類食物。它們是對植物性飲食的有效補充,不僅可以為人類增加重要的營養物質,而且對種植環境的影響也很小。

《隱蔽的宇宙》一書中還提到了更多拯救生物多樣性的方法,如購買新家具時,避免在室內使用珍貴的的熱帶木材和生存環境受到威脅的物種;在交通出行方式上,盡量選擇步行或者騎車;在生活方式上,要盡量減少家庭中能源和水的消耗。

這個世界需要自然界的擁護者,希望人類保持對生物多樣性的好奇心,并對生物多樣性進行探索,這也是《隱蔽的宇宙》創作的初衷。亞歷山大·安東內利說:“我們都在期待一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未來。在這樣的未來里,我們終將意識到我們也是一種動物,來自自然,更離不開自然。”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植物標本館館長、博士生導師孔宏智在分享會上介紹,中國科學家們利用野生資源做出了很多突破性的工作,使得葡萄等食品產量、品質、抗性得到了有效提升。他希望這本書的出版,能喚起更多人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關注,以更可持續的方式對待自然生態環境。

本次活動以“探索生命奧秘”為主題,由人民郵電出版社、北京智元微庫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和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聯合主辦。

關鍵詞: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