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事關長遠發展和群眾幸福指數。大關縣立足“人無我有”的筇竹資源和“五水百溪”的豐富水資源,著力做好山水文章,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資料圖】
產業化發展筇竹,拓寬“兩山”轉化通道
筇竹是1984年《中國珍稀瀕危保護植物名錄》首批公布的兩個三級保護竹種之一,在全球范圍內僅分布于中國西南地區金沙江沿岸狹長區域,大關縣位于四川盆地向云貴高原過渡地帶,印度洋溫暖潮濕氣流北上,與云貴高原陰冷干燥氣流“一干一濕、一冷一熱”在此交匯,形成了適宜筇竹生長的“冷濕寡照”獨特區域氣候,讓大關成為筇竹的現代分布中心。
過去,由于長期掠奪式亂挖濫采,筇竹資源遭到嚴重破壞,一度種群退化、資源銳減。
從2018年開始,大關縣把筇竹作為“一縣一業”,舉全縣之力大力發展。在實施筇竹天然林、低效林改造的過程中,嚴格遵循多樣性帶來穩定性的生態學原理,禁止砍伐天然筇竹林里的山茶、珙桐、峨嵋栲、峨嵋石櫟等喬木樹種,全面推廣退化筇竹林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技術,提高了筇竹林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雙贏。
在筇竹產業發展過程中,大關縣堅持混交模式,把珍稀植物保護、木本藥材與蔬菜生產、美麗鄉村建設有機結合起來,選用國家Ⅰ級保護植物珙桐、南方紅豆杉、藥用樹種黃皮樹、厚樸、刺老苞、天師栗、木本蔬菜楤木等鄉土生態經濟樹種,與筇竹進行套種,初步形成了“100萬畝筇竹林+木本藥材、蔬菜、景觀”的復合經營模式,真正實現了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
30年來,在大關縣委縣政府、西南林業大學和竹農的共同努力下,大關筇竹面積從9萬余畝發展到了101.83萬畝,有效培育壯大了筇竹這一珍稀竹種資源。
產業興旺,富民有望。如今,大關縣8鎮1鄉的筇竹資源,正像一臺發動機,在一二三產上不斷加大馬力運轉,盤活了荒山土地,激活了集體經濟,鼓起了群眾腰包,3.66萬人穩定脫貧,17.3萬人從中受益,2022年竹產業綜合產值14.8億元,竹農人均收入8000元以上,實現了從“瀕危竹”到“富民竹”的華麗蝶變。
多維度做優水環境,美麗河湖競相涌現
大關縣高度重視水環境建設,統籌實施污水治理、飲水安全、景觀提升、河長制“門前三包”等綜合治理工程,積極推進全域全要素水生態建設,著力打造“水清、河暢、景美”的美麗河湖。
羅漢壩水庫位于烏蒙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周圍是一片原始森林,水庫無污染、岸線自然優美,良好的生態環境和景觀使其成為“山水大關”的一張靚麗名片。
據大關縣水務局副局長李德龍介紹,“2022年,云南省河長辦組織專家組通過水安全、水生態、水文化、水景觀、水管理等方面綜合評定,以及社會公眾滿意度調查后,將羅漢壩水庫評定為省級美麗河湖。”
通過水源地保護、水域岸線管控、水污染防治、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修復,推進沿河沿路環境整治和“一個U盤下達河長令”問題整改,營造全民參與愛河護河的良好氛圍。自河長制工作推行以來,共清理河道80.3千米,清除河道垃圾1890噸,清除沿岸堆積物161處2056平方米,清除廣告牌54塊,治理水土流失面積41.94平方公里,有力營造了干凈、整潔、暢通、亮麗的水資源環境。大關河、元亨河、灑漁河、太華水庫、廣東壩水庫5段河庫,先后成功申報為市級美麗河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