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次元(ID:chaintruth)原創
作者丨馬志剛
編輯丨曹 楊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跑步分泌的多巴胺僅次于談戀愛,三五公里專治各種不爽與內傷,十公里跑完內心全是坦蕩和善良。”
近日,#跑步的多巴胺僅次于談戀愛#的話題,登頂微博熱搜榜首。上億次點擊和熱烈討論背后,是跑步這項簡單而原始的運動,正在迎來廣泛而普遍的受眾群體。《2022年大眾健身行業與消費研究報告》顯示,跑步已經連續多年成為中國最受歡迎的運動,參與率高達61%,全民跑者已經超越4億。
來源/微博燃次元截圖
隨著越來越多的人養成跑步習慣,并逐步向資深跑者發展,也使得馬拉松這項專業賽事“破圈”,逐漸發展和演變為一項全民運動。一股全民跑馬的熱潮,正以一種近乎“報復性井噴”的態勢席卷這個夏天。
據燃次元不完全統計,僅6月10日、11日兩天,國內就有包括蘭州馬拉松、貴陽馬拉松、吉林馬拉松在內的大大小小近十場馬拉松賽事開賽。今年以來,平均每天有4場馬拉松在全國各地舉辦。
根據《2023中國田徑協會路跑工作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已在中國田徑協會備案的路跑賽事達133場,這一數字是2022年全年58場的2倍之多。
一位業內人士向燃次元透露,這些還只是在田協報備的賽事,而其他小型賽事活動,通常會占到總數的八成左右。以2019年為例,當年在田協認證的賽事為357場,而中國境內所有地域共舉辦規模賽事高達1828場,累計參賽人次712.56萬人。
馬拉松運動員、跑圈知名KOL沈烏賊對燃次元表示,馬拉松的爆發式增長是在2017-2019年,沉寂過后,目前各方正在推動行業快速恢復到3年前的狀態。
然而,盡管當前賽事如此密集,但仍難以滿足參賽者熱情高漲的參賽需求。比如,6月10日開跑的貴陽馬拉松,在9天時間內吸引了超過5萬人報名,報名總人數創歷屆之最;4月的武漢馬拉松有近10萬跑友報名,中簽率不到8%,而在2019年,武漢馬拉松的中簽率還能達到12%。與武漢馬拉松同日鳴槍的上海半程馬拉松,報名人數高達7.89萬人,是2019年的1.8倍。
馬拉松的參與者,通常是高凈值人群的代表,這意味著這項運動背后蘊藏著巨大的商機。據市場調研機構尼爾森發布的《中國馬拉松人群與消費洞察報告》,2019年,中國平均每個跑者的相關花費高達1.1萬元,主要花在跑步裝備和賽事開銷上。
因此,馬拉松賽事的快速升溫,不僅讓參賽者的熱情達到空前高度,也助推了相關產業鏈的興旺。
聚焦跑步賽道多年的國產運動品牌特步,營收連創歷史新高,業績增長的一大來源就是主品牌下的跑鞋產品;以銷售跑步服裝為主的品牌馬孔多,今年上半年,其跑步服裝多款單品銷量超過10萬件。就在近期,馬孔多還首次躋身抖音618運動休閑服裝銷量榜上。
不僅如此,今年以來,運營方急于賺錢“回血”,品牌方忙著承接流量,舉辦地城市的衣、食、住、行等多方面消費需求,都隨著馬拉松賽事的增多,而被大幅拉動。
以江蘇無錫為例,據無錫體育局官方數據,2023年無錫馬拉松吸引了11.5萬名選手報名,參賽規模達3.3萬人,與2019年的賽會最大規模持平,并實力“錫”金,引來超七成的外地觀眾,帶動餐飲、住宿、旅游等周邊產業效益1.95億元。
以“跑”為媒,延展至整個體育消費鏈條,馬拉松產業的全面復蘇,似乎正在上演。
參賽熱情空前高漲
“這是今年跑的第10場馬拉松。”剛剛參加完蘭州馬拉松的馬蘇對燃次元表示,“體驗非常好。”
38歲的馬蘇是北京一家金融機構的員工,接觸跑步不到4年,但先后參與了大大小小近20場馬拉松。
跑步讓馬蘇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體驗,“以前工作壓力大,身體處于亞健康狀態,跑步后改善明顯。”
43歲的李國量也是近年來才開始跑馬的。“最近一個月,跑了4場馬拉松。”在5月份,他剛剛參加完北京市密云區舉辦的“密云生態馬拉松”。
快要破三(破三的配速大概在4分17秒,這個速度,目前很多大眾跑友單公里都不一定能夠達到的速度)的全馬PB(個人最好成績),已經接近三級運動員的水平,興奮勁和成就感讓李國量渾身是勁忘記疲倦。跑馬5年的他,在工作之余,已在全國各地參加過50余場馬拉松比賽。
“一般情況下,備賽期通常為4-6個月。但今年的比賽多,全當‘賽’代‘練’了。”疫情后,李國量所在的跑團中,像他這樣連續參賽的人不在少數,跑步愛好者的參賽熱情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5月21日,“北京密云生態馬拉松”鳴槍開賽,燃次元現場感受了“密馬”熱火朝天的氛圍。
據悉,這場賽事總參賽選手為1萬人,其中分為馬拉松(3000人)、半程馬拉松(3000人)、迷你馬拉松(4000人)三個項目。但據賽事運營方透露,報名“密馬”的選手有近3萬名,遠超參賽人數限額。燃次元通過“密馬”了解到,30-50歲的跑者,通常是馬拉松賽事的主力軍,占總人數比例的70%左右。
圖/北京密云馬拉松現場
來源/密云生態馬拉松微信公眾號 燃次元截圖
“相對其他運動,跑步幾乎沒有門檻,技術含量也不高,可以說‘拔腿就能跑’。”在密云生態馬拉松現場,剛跑完半馬的陳方在終點處對燃次元說道,“尤其是前幾年,大家的身體狀況都受到影響,也就更加重視健康狀況,所以才會有這么多人來跑步吧。”
“身高175cm,體重105kg,低壓130mmHg,身體各項指標沒幾個合格的。”陳方如此形容3年前的自己,“當時在醫院查出了高血壓,尤其是低壓過高,已經引發了身體的顯著不適。醫生開了一大堆藥后,我和母親兩人惆悵地拎回了家。”
身體長時間處于亞健康狀態,甚至一度觸達警戒線,陳方這才開啟了自己的跑步生涯。從最初的5公里、10公里,到后來報名參加馬拉松比賽,陳方的身體狀況發生著肉眼可見的變化,直至變成如今身材健碩、肌肉有致的模樣。
談及和跑馬的機緣,像陳方一樣感觸頗深的跑者不在少數。跑完“密馬”全馬項目的李慶對燃次元表示,“自從跑了馬拉松,我的身體狀態和精神面貌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身邊的人都說我像變了一個人。看到我自身切實的變化,周圍不少人都被我帶動跑了起來。”
河北省三河市馬拉松協會書記大智告訴燃次元,包括自己在內,大多數人都是抱著想要消耗熱量、減脂減重的目的去跑步,進而接觸了馬拉松項目,“目前,三河馬協的人員規模已達上千人,每個周末我們都會進行集體拉練。”
90后的沈烏賊,則是被馬拉松徹底改變人生軌跡的人之一。2016年,190斤的沈烏賊,被單位老板引入了跑步大軍。
一年后,2017年9月,沈烏賊作為悉尼馬拉松史上首次出現的2名中國籍“兔子”(馬拉松配速員)之一,而被一眾主流媒體集中報道,進而聲名鵲起。此后多年,沈烏賊始終活躍在各地的馬拉松賽場上,目前已是該領域知名KOL。
沈烏賊告訴燃次元,截至5月21日的太原馬拉松,自己今年已經跑了10場馬拉松,其中包括6場全馬和4場半馬,足跡遍布蘇州、無錫、南京、廈門、武漢、上海等城市。這次蘭州馬拉松,沈烏賊同樣出現在賽場上。
“也是基于對這項運動的熱愛,我成為了眾多跑友口中的‘跑圈KOL’。”在沈烏賊看來,跑步和人生一樣,是一個忍耐和磨練的歷程,只要集中意志力與身體抗爭,不輕易停下,就能無限接近終點,實現對自我的超越。
“生活本來沉悶,跑起來就有風。”第一次參加馬拉松的陳麗向燃次元分享道,對于新手跑者來說,只要自律地跑起來,就已經是從起點出發了。在賽場上,她不僅感受到了運動帶給身體的改變,賽場上洋溢的熱情更令她倍感振奮。
熱火朝天的馬拉松賽事之外,全民跑步更是盛況空前。《2022年大眾健身行業與消費研究報告》顯示,跑步已經連續多年成為中國最受歡迎的運動,參與率高達61%,全民跑者已經超越4億。
馬拉松賽事的商機
馬拉松賽事火爆到扎堆,而這項42.195公里的長跑運動早已不僅僅是一場跑步競技那么簡單,狂歡的主角也不只是跑馬愛好者,更是運營方、品牌方和舉辦城市的多方盛事。
尤其是長期以來,跑者群體的主力,基本上是消費水平較高的中產階級,馬拉松跑者也因此被冠以“高學歷”“高收入”“高職位”的標簽。根據數據機構QuestMobile發布的《2022中國跑步運動行業大報告》,跑步人群中的核心跑者來自高線發達城市的中青年、高知白領,跑步主要目的是強身健體、放松減壓。
超6年跑齡的閆磊對燃次元表示,“馬拉松賽事裝備小千元,報名費再花個幾百,如果去別的城市跑馬,還需要往返機票和幾天的伙食住宿等,一趟下來就將近萬元。”
不過,隨著跑者的越來越普及,大部分跑者的消費保持在千元左右,一位初跑者告知燃次元,他一場馬拉松的參賽費用大約在2000元左右,“裝備不超過500元,去其他城市一般坐火車,費用不會太高。”
“隨著圈層的擴大,如今跑步的人群已經相當廣泛,各層次消費群體都有。”特步跑步事業部總經理吳聯銀對燃次元表示,“政商精英、企業高管等群體,消費力很強,是主要的消費群體。而跑步這項運動的一大特點就是包容性強、開放性高,‘草根’跑者只需要購買一些基礎性裝備,同樣能樂在其中。”
來自東北證券研報的數據,馬拉松賽事經濟2025年將達到500億元賽事經濟規模,未來馬拉松衍生經濟規模將超4000億元。這意味著,由馬拉松帶動的超千億產業規模,具有廣闊的商業前景和開發潛力。如何在高凈值人群中掘金,是一筆很大的經濟賬。
對于運營方而言,近3年賽事進入寒冬期,許多賽事被積壓停辦,公司效益變差在所難免。以有著“馬拉松賽事第一股”之稱的智美體育為例,2017年,其以馬拉松為主的賽事運營及營銷毛利達7830萬元,而到了2022年,其年度虧損達7550.7萬元。
如今,被壓抑的跑馬熱情重新燃起,甚至一次性大規模釋放,各地主辦方的辦賽意愿也都明顯提升,賽事運營方需要做的,自然是盡力提供密集的供給,來承接住大量爆發的需求。
沈烏賊表示,過去3年,大家盡可能在有限的預算下呈現好的效果,到今年各組委會開始在“回血”了。
而為了精準觸達跑馬群體中的優質客戶,品牌方也在加大贊助和投放力度,來接觸目標市場中那些具有一定消費能力的人群,打響品牌營銷“發令槍”。
簽約馬拉松運動員作為代言人,為品牌背書,是最常見的合作方式之一。
比如,在5月21日開跑的“密馬”上,跑步垂直品牌馬孔多代言人李鴻浩奪得全馬國內組第一名的成績。在不少跑者看來,馬孔多因價格相對親民,被譽為“跑圈小米”。此外,馬孔多還簽約了另一位國內馬拉松運動員周波,進一步明確了品牌的明星代言戰略。
吳聯銀也對燃次元表示,自2018年以來,有49位中國運動員穿著特步跑鞋斬獲228個馬拉松冠軍。“除了簽約大批運動員,特步在路跑領域還有著多種級別的合作模式,如冠名田協金標等頭部賽事。除此之外,2019年,特步還聯合中國田協聯合推出‘國人競速’計劃,通過獎勵來助力提升中國馬拉松的競技水平。”
當然,簽約運動員背后,是品牌方可以從中收獲不小的利益。
今年上半年,馬孔多跑步服裝多款單品銷量超過10萬件。就在近期,馬孔多抖音旗艦店的店鋪商品總銷量突破了100萬件。“中國跑步裝備市場,應該還有3-5年的紅利期,這是跑步人群仍然在不斷增長所帶來的。”馬孔多創始人艾國永表示。
在今年3月的無錫馬拉松賽上,與特步簽約的何杰和楊紹輝兩位運動員,雙雙跑進“208”(2小時零8分,此前15年時間里,國內選手跑全馬用時都在208以上),打破了塵封15年的中國馬拉松記錄,也給特步品牌帶來了大量的曝光和收益。
特步3月發布的2022年年報顯示,受益于在跑步領域多年的積累和投入,2022年特步主品牌收入達到111.28億元,同比大幅增長25.9%,經營利潤同比增長9.4%至17.59億元,其中主品牌營收首次突破百億,而跑步品類是特步主品牌的主要增長來源。
圖/2023蘭州馬拉松現場
來源/蘭州馬拉松公眾號 燃次元截圖
品牌方之外,舉辦地同樣是受益方之一。
馬拉松賽事衍生的旅游經濟,對提振城市經濟活力有巨大作用。從體育運動用品,到旅游文化消費,跑者的衣、食、住、行都是馬拉松激活上下游產業鏈經濟的具體表現。
尼爾森2020年發布的《中國馬拉松人群與消費洞察報告》顯示,超過半數的跑者有外地參賽的經歷,其中64%會在當地旅游觀光。
從數據上來看,在拉動城市經濟彈性和活力方面,馬拉松賽事的效果的確稱得上立竿見影。
據江蘇無錫市體育局、無錫市大數據管理局等聯合發布的數據,2023年的無錫馬拉松吸引了來自37個國家和地區的11.5萬名選手報名,參賽規模達3.3萬人。該場賽事帶動當地餐飲、住宿、交通、旅游及賽事展位銷售等經濟效益高達1.95億元,其中住宿及餐飲分別約1.17億元和6960萬元。
聲名遠揚的“廈馬(福建廈門馬拉松)”,在行業內屬于佼佼者水平,多年來更是取得了穩定的經濟收益。據廈門官方報告,“廈馬”帶來的綜合經濟效益已經累計達到44.9億元,品牌價值累計達22.93億元。
燃次元在“密馬”現場看到,其開設的“密馬市集”,商家們除了出售一些馬拉松體育周邊產品之外,還有啤酒、燒烤等特色美食,甚至還包括電影、表演等娛樂項目,總計超百家展商參與,是今年密云規模最大的一次因賽事而聚集的市集。
機遇與挑戰并存
馬拉松賽事舉辦得如火如荼,跑圈迎來久違的繁榮,這看似是一場多方共贏的局面。但實際上,卻只是一個理想的狀態,現階段的馬拉松賽事,依舊挑戰不斷。
醫療行業從業者孟芳芳,同時也是跑馬愛好者。孟芳芳告訴燃次元,“經歷了3年的‘停滯’,大部分跑馬愛好者由于拉練不足,還需要一定時間來適應比賽強度。此外,跑步是一項考驗心肺的運動,而‘陽’了之后,對心肺器官有不同程度的損傷,許多人的身體仍處于恢復階段。”
這不僅導致參賽風險升高,跑者需要更加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還意味著賽事醫療保障等措施,需要更加嚴格和周密。這方面的擔憂,并非沒有先例。在此前的馬拉松賽事中,便有過參賽者猝死的先例。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馬拉松賽事是一項長時間的劇烈運動,選手在比賽中會產生大量熱量,而時值夏天,高溫天氣對跑者參賽無疑又是一種不利的環境因素。“戰高溫”不僅可能影響跑者的運動表現,還可能誘發突發惡性事件,進而導致馬拉松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大打折扣。
圖/2023北京半程馬拉松
來源/北京半程馬拉松公眾號 燃次元截圖
與此同時,賽事的蜂擁而至,并未給承辦方帶來相應的盈利,賺錢反倒更不容易了。“稀缺性”消失后,不少賽事的贊助商數量和金額都有所下滑,出現招商難的情況。
“現在賽事太多,品牌根本覆蓋不了,有的賽事觀眾較少,商業價值不足,贊助的邊際效應過低,所以特步會選取高等級、高規格的單場合作,其他則盡量采取一些輕量級的合作方式。”吳聯銀對此表示。
除此之外,之前馬拉松賽事的贊助方,主要來源于房地產、汽車、金融三大行業,而如今各種因素給各行各業帶來明顯沖擊,使得部分贊助商退出舞臺中央,馬拉松贊助隊伍的結構也因此發生變化,很多賽事只能依賴于政府補貼,以及馬拉松相關的運動品牌的支持。
此外,賽事同質化嚴重,同樣是令馬拉松運營者“頭疼”的問題。
現如今,全國每周都有數十場馬拉松賽事舉辦,如何辦出差異,打出影響力,各個舉辦方均為此絞盡腦汁。比如,很多城市推出親子跑、女子跑等創新形式,或憑借當地特色文化打造具有辨識度的特色馬拉松。5月20日,云南大理就舉辦了首屆愛情馬拉松比賽,以“520為愛奔跑”特色主題來吸引關注度。
顯然,盡管眼下馬拉松賽事呈現出一片藍海的盛況,但實際上已經步入到了淘汰劣質承辦商的紅海階段。
正如武漢馬拉松賽事總監包波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所說,“馬拉松賽事會出現兩極分化。部分比賽因缺乏補助資金、招商不利,導致辦賽水平下降,被逐漸淘汰。市場資源、社會資源都會向頂級賽事傾斜。因此,賽事運營公司的資金與運營實力、以及打造差異化賽事IP的能力成了能否贏得市場的關鍵。”
對于馬拉松產業來說,想要維持熱度,可持續地發展下去,取決于能否實現自我造血,跑出更多精品甚至跑出有國際影響力的馬拉松賽事,以質量取勝才是行業做大做強的根本。
參考資料:
《全民再“跑馬”:賽事扎堆又見報名搶破頭,千億市場期待重啟》,半島科技報;
《“跑馬經濟”復蘇,馬拉松如何領跑體育營銷?》,來源:體育夢工廠;
《兩天近30場,馬拉松賽事狂飆!專家:新的經濟增長點》,來源:京報網。
*題圖來源于視覺中國。
*文中李國量、馬蘇、陳方、李慶、大智、陳麗、孟芳芳為化名。
*免責聲明:在任何情況下,本文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見,均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