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工業職院:兩個“國字號”團隊牽手共育產業工匠
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余蓉 通訊員 張晨蓮
“哇,我們的學長龍衛國又獲獎啦!”“鑄精品當先鋒!向龍衛國學習!”近日,中聯重科技能大師龍衛國,帶領大噸位車間調試班組榮獲“全國工人先鋒號”稱號,在湖南工業職院師生朋友圈引發熱議。
龍衛國是湖南工業職院2001屆校友,也是該校電氣自動化技術教學團隊的企業教師,該團隊在學校電氣工程學院院長李德堯的帶領下,立項成為首批國家級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并在今年順利完成驗收。“我希望能夠用自己的企業實踐經驗,助力團隊發展,為社會培養更多大國工匠、能工巧匠。”龍衛國表示。
(資料圖片)
團隊聯手將成果寫在車間實訓室
桁架運行到貨物位置、機械手下降抓取貨物、將貨物放到出庫口……在無人操作的光纖生產車間,雙桁架機器人以每秒2米的速度,將重約200斤的光纖從生產線轉移到出庫口,過程井然有序。這是該校電氣自動化技術國家級教師教學創新團隊成員劉德玉牽頭為企業自動化生產開發的產品。
“傳統的人工搬運耗時費力,如何提升企業生產效率,成為校企合作的關鍵。”從龍衛國那了解了企業的需求后,湖南工業職院教學團隊便開始琢磨,如何通過自動化手段,解決貨物搬運難題,最終開發出了“雙桁架機械手控制系統”項目,被廣泛運用。
“從簡單到復雜,我們與企業的合作越來越多。”李德堯表示,為了提升教師的實操能力,每年會派老師到生產一線頂崗實踐,龍衛國也幫忙為老師與企業牽線搭橋。近三年,團隊共選派52人次到企業頂崗實踐,為企業完成技術改造項目26項,完成產品應用和技術推廣16項。
“目前團隊與企業共建了自動化生產線虛擬仿真實訓等平臺,開發了400余條仿真資源,將實訓基地建設成基于工業互聯網的‘智慧工廠’。”李德堯表示,團隊實踐成果已轉化作課程資源216項。
對接產業聯合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
“從繼電器控制到工業機器人,二十年里,中國裝備制造產業不斷升級,對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斷提高。學校教師要與產業發展同頻共振,才能培養產業所需的技術技能型人才。”李德堯有10年企業工作經驗,為了對接產業轉型,他讓團隊每位青年骨干教師都對接一家裝備行業智能制造企業,學習企業先進技術,建設在線開放課程。
同時,該教學團隊借鑒龍衛國企業團隊的成長模式,結合學校專業面向工作崗位的主要工作領域,梳理典型工作任務,構建了工作領域“課程集”模塊化課程體系模式,打造了《可編程控制技術及應用》等在線開放課程12門,“工業互聯網邊緣終端接入”等技術技能培訓包53個。
“在‘課程集’的體系下,學生不僅掌握了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知識,還提升了崗位所需的其他技能和素養。如今,這種‘一專多能’的人才在企業是搶手的‘香餑餑’。”龍衛國介紹,目前湖南工業職院在中聯重科在崗畢業生有750人,其中有8個在龍衛國的班組。同時,教學團隊還聯合中聯重科等12家湖南智能制造裝備企業,以及省內6所職業院校建設了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同盟體,分享經驗做法,助推區域專業發展。
薪火相傳共同播撒工匠精神的火種
“從平凡到全能,就是把普通的事做到極致。22年來,我始終堅守在設備調試第一線,經過自己勤學苦練,再大的汽車吊,我擺弄起來也是得心應手、游刃有余。”在新生第一課上,龍衛國為湖南工業職院學弟學妹們,分享了自己從一名青澀的學徒,成長為全國青年崗位能手的成長經歷。
“龍衛國是我們的學長,也是老師跟榜樣,他的成長故事與工作精神深深鼓舞著我們。”從最開始的不懂到現在的熟練操作,工業職院畢業生朱權覺得自己的技能在龍衛國的指導下更加精進了。
目前,該教學團隊結合學校特色和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特點,將愛國精神、工匠精神、楚怡精神等貫穿教學全過程,形成了“中國心”“中國魂”“中國夢”課程思政案例庫。
“要造工匠之才,必要有工匠之師,工匠精神薪火相傳。”李德堯表示,職業教育通過技術賦能,播撒工匠精神的火種,為廣大青年打開成才成功之門,引導他們德技并修成為國之棟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