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滾動 > 正文

他們組隊上門,老年人足不出戶即可“享老”

來源:騰訊網2023-08-05 09:15:53

他們組隊上門,老年人足不出戶即可“享老”

長江日報大武漢客戶端8月5日訊“您家今天身體感覺怎么樣?天氣熱要多注意,給您帶了綠豆和西瓜來!”8月2日,蔡甸區蔡甸街道華利村黨員志愿者王峰、張譽之與愛心助老員劉文芳、肖小榮組成小分隊,上門為95歲村民艾奶奶提供服務。

他們打來溫水,為老人仔細擦拭身體,修剪指甲,隨后,一邊拉家常,一邊為老人按摩四肢,以防老人長期臥床造成身體不適。小分隊還帶來了綠豆、西瓜等食品,囑咐艾奶奶注意防暑降溫。“這么熱的天還過來看我,太感謝你們了!”艾奶奶告訴記者,她與兒子同住,但兒子年紀漸長,照顧起來并不方便,去年開始,志愿者、助老員定期到家里照顧自己,每當看到他們這身紅馬甲,老人就感覺安心。

黨員志愿者與愛心助老員上門服務。記者劉晨瑋 實習生歐江月 攝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除了可在家中“享老”,農村老年人互助照料中心(服務點)也可滿足老年人家門口養老需求。

記者走進蔡甸區蔡甸街道獨山村老年人互助照料中心,20多位老年人正在這里納涼。黨員志愿者潘立華、潘超為老人們送上西瓜,“天氣蠻熱,歡迎您們隨時來乘涼!”87歲老人陳奶奶說自己最近幾天感覺肩周不適,愛心助老員扶著老人坐上按摩椅,調試儀器找到適合老人的按摩力度。

老年人互助照料中心里,愛心助老員扶著老人坐上按摩椅。記者劉晨瑋 實習生歐江月 攝

中心休息室、活動室、閱覽室等不同區域功能齊全,干凈整潔。來這里活動的老人們圍在一起看電視、下象棋、讀書看報,大家說笑著,其樂融融。

中心負責人周利芳介紹,中心提供生活照料、文化娛樂、精神慰藉等養老服務。同時,加強與民政部門、街道、村委合作,派出愛心助老員與黨員志愿者組成服務隊,開展多元化上門養老服務,切實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老年人互助照料中心里,志愿者為老人發西瓜。記者劉晨瑋 實習生歐江月 攝

這是蔡甸區農村養老服務建設的一處縮影。在農村地區,養老服務工作面臨著上門路程遠、專業力量難以全面覆蓋、服務隊伍較為薄弱等問題。

蔡甸區民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去年,區里選取獨山村、華利村等6個村開展“黨建+農村互助養老”試點項目,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發動在職黨員、青年、退休干部、老年群眾組織等定期到試點街道開展志愿服務,為試點村留守、獨居、高齡、失能等特殊困難老人提供助潔、助餐、代辦事項、精神慰藉、法律援助等服務。

同時,遴選和培訓老年人的親友鄰居等,作為鄰里互助養老員,為服務對象開展生活照料、助餐配餐、代辦事項等互助養老服務,并牽頭組織有結對意愿的老年人成立鄰里互助養老小組,根據組員能力和需求指導開展輪值做飯、家政等互助養老服務。

開展主題教育以來,市民政局在深入調查研究中了解到農村老年人居住分散,養老力量不足的問題,積極引入社會力量承接農村養老服務設施運營,為老年人提供助餐、日常照料、文娛等養老服務。

為加強力量,區民政局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委托第三方專業機構,依托農村老年人互助照料活動中心等養老服務設施,打造農村基層黨建活動平臺和鄰里互助服務站點,培育黨員志愿者和互助養老員兩支隊伍,開展鄰里互助養老服務工作,有效滿足了農村老年人“養老不離村”的愿望。

截至目前全區建成社區養老服務中心46家、農村老年人互助照料中心(服務點)253家,為農村老年人養老提供了便利條件。

今年,蔡甸區將繼續新建社區老年服務中心5家、老年人幸福食堂3家,同時對20個農村老年人互助照料中心進行提檔升級,探索建立有蔡甸特色的黨建引領、街鎮主導、村委監督、村民參與、專業支撐的鄰里互助服務養老模式。

目前,全市農村養老服務設施覆蓋率達89%,更精準地適應了農村老年人的養老需求,提升農村老人的健康和幸福指數。

市民政局養老服務處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近年來,武漢市高度重視養老服務工作,以保障基本養老服務為出發點,統籌養老服務城鄉一體發展,農村養老服務短板逐步補齊,農村養老服務供給逐步增強。農村互助養老模式逐步破題,服務農村老年人的基層點位越來越多。

(長江日報記者劉晨瑋 實習生歐江月 通訊員張曼舒)

【編輯:趙可】

關鍵詞: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