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滾動 > 正文

AMR后勁不足,產業先行者或將最早出局

來源:曾響鈴2023-07-30 10:09:00

隨著信息化建設發展戰略的進一步明確,政府、企業的信息安全意識不斷提高,全面增強信息領域核心技術設備自主創新能力,構建先進、安全、可控的核心技術與產品體系成為發展重點。這進一步打開通信、能源等重要行業國產信息化建設發展空間,讓國內信創產業迎來快速發展機遇。


【資料圖】

國內信創產業目前形成硬件與軟件兩大分支,其中CPU芯片作為硬件分支中的核心設備,支撐著服務器,PC等IT設施的應用發展,這也讓CPU芯片技術是否成熟且自主可控變得尤為重要。目前國內信創市場的芯片主要是ARM、X86、LoongArch、MIPS等四種芯片架構,其中ARM和LoongArch架構入局信創產業較早,具有一定先發優勢。

其中ARM架構作為一款主要應用于嵌入式系統、移動設備和智能設備的芯片架構技術,搭上了移動終端領域快速發展的快車,在幾年里異軍突起,成為芯片界的新興勢力。最近幾年,在移動通信領域制霸的ARM架構,企圖涉足服務器以及PC領域,而國內ARM廠商也乘勢布局信創產業。

但信創產業的全面落地,也促使政府和企業在信創產品芯片架構的選擇上愈發冷靜。采購方往往會從自主可控性、性能、生態三個層面進行考量,如此標準也導致ARM架構逐漸暴露出后勁不足的態勢。

不可控的ARM失去產業信任

信創產業的目標是建立自主把握的IT底層架構和標準,打造不受制于人、開放生態的信息技術應用創新產業。但從國內ARM架構的現狀來看,顯然并不足以支撐。畢竟ARM架構技術的迭代嚴重依賴于ARM公司的技術授權,所以在ARM架構拒絕向國內廠商授權ARM架構后,國內ARM廠商的芯片迭代就已經停止。

而且在ARM公司的授權規則中,已明確限制被授權芯片廠商自主拓展架構功能,導致國內ARM廠商不能基于現有的ARM v8版本提升性能,研發新功能,從而使國內ARM架構CPU四年來一直沒有更新,而采用ARM架構的信創產品,其性能生態與主流產品的差距也越來越大。

迭代停止,研發受限,都讓信創產業清晰地認識到國內廠商已經失去對ARM架構自主可控權,與信創產業的發展背道而馳。同時隨著政府、企業的信息安全意識不斷提高,ARM架構的安全可信度也極具下滑。導致目前信創產業內很多企業,對ARM架構產品的選擇變得愈發謹慎,他們認為即使未來ARM恢復對國內廠商的授權,其產品的安全性依然會受到高度質疑,而且誰也無法保證ARM公司是否會再次斷供。

“高性能”“高功耗”短板受到產業質疑

在對ARM失去信任的同時,產業對ARM自詡的高性能、低功耗也提出質疑。因為采用ARM架構CPU的信創PC,在運行較大規模的計算任務,或處理復雜的圖像和視頻等數據時,普遍出現卡頓現象。同時在不少看重延遲性能的服務器產品上,ARM架構的低功耗優勢也沒有展現出來。究其原因,是因為ARM架構所謂的“高性能”和“低功耗”都是針對移動端而言,面對更為復雜的PC和服務器領域,ARM架構的缺點就被暴露了。

首先ARM架構的“高性能”優勢是得益于它采用的精簡指令集計算,這種計算方式將復雜的處理命令拆解成多個簡單的執行命令,再分配給多個處理核心進行流水線性的執行。這樣的處理方式是靈活利用多核心的共同處理效率,并不是提升每個核心的處理性能,甚至還可以將單個處理核心的性能降低。所以與其說ARM架構是高性能,不如說是高效率。ARM架構雖然能夠勝任移動端輕量,單一的運行任務,但是面對PC端復雜,多并行的任務,以及PC端應用對單個處理核心性能的依賴,ARM的高性能反而成為它的短板。

其次ARM架構的“低功耗”優勢同樣源于它流水線性的處理方式。ARM架構的核心能在完成處理任務后,進入休眠狀態,直至下一個處理需求來臨后再開啟,但這是面對移動端的理想狀態。在面對不少看重延遲性能的服務器端,海量的處理需求讓ARM架構的處理核心持續工作,無法進入休眠狀態。而且廠商為提高ARM架構的性能參數,不斷加碼處理核心數量,雙重因素讓ARM架構的低功耗優勢也蕩然無存。

生態短板讓產業苦不堪言

對于目前采用ARM架構信創產品的企業及部門而言,更為痛苦的ARM架構的軟件應用體驗。由于ARM架構的發展時間相對較短,自身在軟件生態上的積累相對薄弱。它之所以能在移動領域快速發展,實際上是借助了移動終端快速發展的時代紅利,以及安卓系統的開源優勢,讓其在移動軟件生態領域實現快速積累。但信創產業中,PC和服務器才是核心IT基礎設施,顯然在這并沒有“安卓”。

在PC和服務器領域,發展數十年的X86架構已經構筑起堅固的生態壁壘,成為ARM架構難以逾越的高墻。而且ARM架構基本采用Linux二次開發的操作系統,在軟件生態上不僅兼容性較差,而且很多應用也無法進行移植,進一步加劇ARM架構在軟件體驗上的缺陷,最終獲得“能用但是不夠好用”的行業評價。近年來雖然國內ARM廠商都在ARM生態研發上持續投入海量資源,但依然是杯水車薪。

因為采購信創產品的政府部門和企業基本都要面臨將X86架構產品更替為ARM架構產品的難題。底層架構的更替意味著將產生高昂的遷移成本,以及承受更替期間停止服務所產生的損失。面對如此高昂的成本,采購方顯然并不想最終得到的只是一個“能用”的產品。

由此可見,ARM架構雖然憑借先發優勢實現信創產業的布局,但面對產業在自主可控、性能、生態上的嚴格需求,ARM架構的后勁不足是必然結果。而且隨著信創產業未來深入發展,ARM架構是否還能在留有一席之地,也將是個未知數。

原文標題 : AMR后勁不足,產業先行者或將最早出局

關鍵詞: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