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本報訊?(特約記者葉功富?通訊員彭青蕓)6月26日,記者走進大余縣新城鎮橋西村百畝火龍果種植基地,綠意盎然的火龍果樹整齊排列,紅彤彤的果實綴滿枝頭。工人們拿著剪刀將成熟的火龍果摘下,進行分揀、裝箱。
“果肉細膩飽滿,口感軟糯香甜,特別好吃。”基地負責人肖遵鋆介紹說,火龍果含有葡萄糖、維生素C和多種礦物質,具有抗衰老、降血壓、潤肺解毒等功效,深受消費者青睞。
“我們采用留草生態種植,不打除草劑,純天然,無公害。”肖遵鋆指著火龍果樹下綠油油的馬齒莧說,等它越長越厚的時候,最底下這層就會腐爛,變成火龍果樹的天然肥料,同時它還能起到夏季降溫、冬季保暖的效果。據介紹,從廣東省引進的馬齒莧是淺根系植物,呈匍匐狀生長,在火龍果樹下種植馬齒莧,可以改良土壤、抑制土壤水分蒸發,有效防止土地沙化、板結以及雜草生長。
“預計今年產量35萬公斤,按批發價10元一公斤算,年產值約350萬元。”肖遵鋆告訴記者,火龍果采摘期從6月中旬開始,能持續摘到12月,每個月能摘兩批,采摘周期長。
“施肥、摘心、授粉、修剪、采摘……基地活也不少,一個月能掙3000多元。”正在將火龍果裝車的村民鐘二妹說。目前,在基地長期務工的有8人,人均年增收近4萬元,收獲季節,每天能帶動10多人在基地務工就業。
近年來,大余縣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農業,引導農民種植葡萄、火龍果、鷹嘴桃等特色水果,通過“觀光農業+休閑采摘”的“農旅融合”模式,大力發展鄉村休閑生態旅游產業,帶動當地農民增收致富,為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