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當老蔣還在執行不抵抗政策,任由日軍長驅直入時,有一位將領率領第十九路軍給日軍當頭一棒。在此之前,日軍在中國還沒吃過大虧,甚至揚言“三月內滅亡中國”,現在卻被打得三次易帥,讓日本朝野為之嘩然。這人是誰?他便是重創日軍第一人蔡廷鍇。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圖:蔡廷鍇
1892年,蔡廷鍇出生于廣東羅定的一個農民家庭,13歲早早輟學,出來干活以減輕家里負擔。出生貧困家庭的他,從小對舊社會有著一種反抗精神。無論是列強對中國的壓迫,還是清廷的割地賠償,都讓他憤怒不已。隨著年齡的增長,蔡廷鍇的愛國思想逐漸開始萌芽,希望可以殺敵報國。
1910年,新軍來到他的家鄉征兵,年僅18歲的蔡廷鍇瞞著家人加入了新軍,從此他開啟了的軍旅。帶領軍隊打得日軍四度易帥,是蔡廷鍇一生中最光輝的時刻。他初露鋒芒的時刻,是他參加第一次北伐戰爭。
圖:北伐戰爭
1920年,蔡廷鍇在護國第二軍軍武堂學習,期間他的軍事素養提高很大,也結識了一大批志同道合的人,這都為他日后的軍事建樹奠定了基礎。畢業后,他參加了第一次北伐戰爭。無論是占領信豐城,還是帶領敢死隊拿下贛州,他一路所向披靡,屢建奇功。在圍攻武昌城時,蔡廷鍇遇到了最艱難的一場戰斗,他帶領的28團先后進行三次進攻,都被對手打退。
當時他的士兵,都是他從廣東老家親自挑選的,每一個士兵他都認識,每犧牲一個士兵他都心痛不已。為了贏得這場戰斗,他又不得不讓士兵們進攻。蔡廷鍇即使左手已經負傷,仍整天用綁帶吊著手臂,在指揮室思考如何克敵。
他終于等到了機會!通過一番游說,武昌城里有人要投誠。知道這個消息后,蔡廷鍇興奮不已,顧不著傷口立馬趕到師部請示出戰。他帶著部隊在城下埋伏,投誠軍在打開城門的瞬間,蔡廷鍇一聲令下,28團的官兵一路殺進城中,最終拿下了武昌城。蔡廷鍇一戰成名,也正是這場戰斗,讓“北伐鐵軍”的威名大振。
圖:抗戰中的粵軍
雖然在第一次北伐戰爭里蔡廷鍇聲名顯赫,但隨后他的心境發生了重要變化。南昌起義后,蔡廷鍇跟隨老蔣和其他勢力混戰,一次他和張發奎部隊發生沖突,打完后第二天打掃戰場,發現很多張發奎部隊死去的士兵他都認識,這些士兵大多是他從老家帶出來的,就在前不久才將這些士兵交給張發奎,如今卻互相殘殺。這讓他深感心痛,經常自問:同是中國人,為什么大家沒有團結一致對抗日本,反而因為各自的利益在相互拼殺。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爆發,日軍悍然占領東北三省,受到指責。為轉移國際視線,以實現建立“滿洲國”的目的,日本侵略者開始在上海不斷挑釁引起事端。當時的上海作為一座“中立城市”,也是亞洲最大城市和金融中心,如果在此發生事端,國際視線會被吸引,這樣就能讓侵略東北的行動更加順利。
圖:日軍裝甲車進攻上海
1932年1月28日,日軍向上海閘北駐軍發動攻擊,淞滬抗戰由此拉開了帷幕。當時負責守衛的是蔡廷鍇所在的十九路軍,蔡表示:“上海是中國領土,十九路軍是中國部隊,有權保衛上海。如果日軍膽敢來犯,我軍決心迎頭痛擊?!?/strong>
雖然蔡決心反擊日本侵略者,但其實當時的南京當局并不支持抗日。不但不支持,甚至對十九路軍百般阻撓,停止了對十九路軍的彈藥發放。要知道,十九路軍這只隊伍大部分士兵都來自廣東,當時上海又正值寒冬季節,大雪紛飛,衣著單薄的十九路軍只憑著一腔熱血和日本侵略者作戰。最困難的時候,十九路軍連手榴彈都不夠用。裝備較日軍低幾個檔次,兵力也不夠日軍多,正面對抗必定打不過,為此蔡廷鍇決定組織敢死隊發動突襲。
圖:十九路軍奮勇抗擊日軍
蔡廷鍇了解到,日軍睡覺習慣只穿褲子、不穿上衣,便安排一眾敢死隊穿著上衣,背著大刀,穿著短褲,趁著夜色摸進日軍軍營。黑暗中,凡是摸到沒穿上衣的,便一刀砍下。如果是有上衣沒褲子的,便是自己人。就這樣,在裝備和兵力都落后于日軍的情況下,十九路軍憑著勇敢無畏的精神,打退了日軍多次進攻。在此之前還沒在中國吃過大虧的日軍,被打得三次更換主帥,死傷上萬人。淞滬抗戰,蔡廷鍇用堅決行動告訴國人:只要有抗戰的決心和精神,日軍并非不可戰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