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滾動 > 正文

長寧“熱血英雄”的暖心故事

來源:上海長寧2023-06-13 19:34:12

有這么一群人,他們捐獻出流淌在自己身體中的熱血,將生命與他們分享。他們不在意自己的血液用在了誰的身上,只在意會有一個生命因為他們的努力而重煥光芒。

又是一個周日,俞孝平的身影照例出現在虹橋藝術中心廣場上。


(相關資料圖)

拿起宣傳板,穿上紅馬甲,俞孝平用他“犀利”的雙眼觀察著過往的行人,迅速找尋著那些有意向的獻血者。

“你好,要不要來獻份愛心?”

“獻血對身體有傷害嗎?”

“獻血可以調節神經、體液以及內分泌系統的平衡,刺激身體的自我免疫系統。獻血前還能現場接受一個免費的簡單體檢。”

聽完俞孝平的介紹,這位姑娘點了點頭,并跟隨著來到了停在虹橋藝術中心廣場的獻血車上,獻出了200ml鮮血。

做無償獻血招募志愿者二十多年,俞孝平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有人路過時,會朝著獻血車看上兩眼,有人會慢下腳步,他們大多對獻血有想法,我就會上去‘推波助瀾’一下。”俞孝平說,很多人都會被他說動,擼起袖子捐獻熱血。

俞孝平的經驗不僅僅是這些,做招募志愿者的這些年,他把周圍的地形摸了個遍,從拉著行李路過的行人到商城、小區的保安,從周邊的居民到外賣小哥,很多人都見過這位年近古稀的大叔,也有很多在他的鼓勵下加入了無償獻血的行列。

俞孝平的真誠打動著一位又一位無償獻血者,而無償獻血者們的愛心也一次又一次感動著俞孝平,這是雙向奔赴的愛。

“一次,我走到旁邊的一幢樓宇下面時,一些外賣小哥正在開會。當他們的領導知道我是來宣傳無償獻血時,就對這些外賣小哥說,如果他們愿意,可以跟著我去獻血。”俞孝平回憶道,“讓我特別感動的是,他們開完會,就有4位小哥跟著我來獻血了。”

獻完血,4位小哥臨走時,被俞孝平拉住了,“孩子,你們在上海謀生,掙錢多少是一回事,可最重要的是平安、健康,這是你們遠在家鄉的父母最大的期盼。”

一席話,讓4個20多歲的年輕人感動不已,能在一位素不相識的老人口中聽到這樣的話,讓他們倍感溫暖。

每周五到周日,無論刮風下雨,俞孝平都會準時出現在虹橋藝術中心廣場的采血車旁,這也感動著許多路人。

小林(化名)是為電影愛好者,每周末她幾乎都會到虹橋藝術中心打卡觀影。電影開始前,她也總會點上一杯咖啡,坐在電影院的一樓等候。俞孝平的身影,總會出現在她的視野中。

“看到一把年紀的他腳不沾地,滿臉誠意地向路過的行人宣傳無償獻血,我漸漸被打動了。”小林說,于是她走出咖啡廳,走上采血車,也成為了一名無償獻血者。

然而,做獻血招募,只是俞孝平獻血“經歷”中的一部分。

從18歲到60歲,俞孝平參加無償獻血80多次,獻血總量超過了7萬毫升,曾經榮獲兩次全國無償獻血金獎、兩次上海市無償獻血白玉蘭獎和一次全國無償獻血終身獎。

“最初獻血,就是心血來潮,當時單位同事都獻,我也就一起去了。”俞孝平說,真正的轉變,源于一位同事的患病。

“那是一位年輕的女孩子,才27歲。她結婚時我們都去喝喜酒,見證她的幸福時刻,可就在同年,她就被查出患上了白血病。”俞孝平回憶道,“當時最好的辦法就是骨髓干細胞移植,但在沒有匹配成功之前,就需要輸血來維持。”

后來,俞孝平所在單位動員大家為這位女同事集體獻血。但在之后,俞孝平自己每個月都會為她獻一次成分血。

“她告訴過我們的同事,說雖然不知道是誰,但知道一直有人在關心著她。”兩年后,這位同事不幸去世了,但捐獻熱血,分享生命,讓愛延續的理念深深扎根在了俞孝平的心中。

2008年汶川大地震,所在單位援建都江堰時,俞孝平專門三次從都江堰趕到成都捐獻成分血;在上海,只要間隔期一到,俞孝平的身影準時出現在采血車中;獻血最高年齡是60周歲,俞孝平在61歲生日的前一天,完成了最后一次獻血。

不能獻血了,俞孝平就用另外一種方式助力無償獻血工作——做招募志愿者。

“每周做招募志愿者的這3天,我是最快樂的。”俞孝平說,他時常在想,人在這個世界上走一圈,到底能留下些什么?“就讓自己的獻出的血,招募的志愿者獻出的血,來救更多的人吧!”

說完,俞孝平站起身,向又一位凝視獻血車的市民走去。

在長寧,像俞孝平一樣的志愿者還有很多,他們不僅堅持無償獻血,還利用業余時間投身招募志愿者的志愿服務中,為需要幫助的人們而努力、奉獻。

關鍵詞: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