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蘇臺德地區是當年捷克斯洛伐克境內一個以德意志族居民為主的地區。對比:克里米亞是烏克蘭境內以俄羅斯族居民為主的地區。
【資料圖】
2. 捷克雖然中世紀早期出現過摩拉維亞國,但早就亡了,后來一直是日耳曼的神圣羅馬帝國皇帝-奧地利皇帝統治。對比:基輔羅斯早就亡了,后來烏克蘭長期受俄羅斯沙皇統治。
3. 奧匈帝國“一戰”后解體,捷克獨立,按巴黎和會協議,其西北邊界繼承了戰前德奧的外萊塔尼亞邊界,于是境內就有了這么一塊德族區。對比:蘇俄帝國冷戰后解體,烏克蘭獨立,按獨聯體成立協議,其繼承了前加盟共和國邊界,于是境內就有了這么一塊俄族區。
?4. 蘇臺德德意志族人傳統上親德,對捷克斯洛伐克國家認同度不高,而且因德語地位等問題與捷克斯洛伐克中央政府矛盾甚深,其極端者要求“回歸”德國。對比:克里米亞俄族人傳統上親俄,對烏克蘭國家認同度也相對較差,因俄語地位等問題與烏克蘭中央政府矛盾甚深,其極端者要求“回歸”俄國。
5. 希特勒后來便利用此類離心傾向,鼓動蘇臺德德族人脫捷入德,并以武力威脅捷克。對比:普京后來便利用此類離心傾向,鼓動克里米亞俄族人脫烏入俄,并以武力威脅烏克蘭。
6. 為了自己的地緣安全,捷克斯洛伐克加入了法國支持的“小協約國”,德國認為是針對自己,產生了希特勒所謂的“安全關切”。對比:同樣為地緣安全,烏克蘭希望加入歐盟、北約,俄羅斯認為是針對自己,產生了普京所謂的“安全關切”。
7. 由于“一戰”后德國長期經濟危機,民眾中存在怨氣并導致對“一戰”失敗的復仇心理,統治者得以煽動起對“收復歷史領土”的追求。對比:同樣由于冷戰后俄羅斯長期經濟危機,民眾中存在怨氣并導致對冷戰失敗的復仇心理,統治者得以煽動對“收復歷史領土”的追求。
8. 1938年蘇臺德出現動蕩,捷政府對激進的蘇臺德“屬德派”進行鎮壓,造成傷亡。對比:2014年基輔的動蕩延及克里米亞,但程度比基輔輕得多,完全無傷亡,烏克蘭政府也并未鎮壓。
9. 希特勒以此為借口,以武力威脅捷割讓蘇臺德。而英法實行“不惜一切,避免戰爭”的綏靖主義,沒有對捷提供曾承諾的安全保障,“小協約國”也不起作用。對比:盡管克里米亞的動蕩在烏克蘭全境是最小的,普京仍以此為借口,以武力為后盾發動政變吞并克里米亞。而歐美實行“不惜一切,避免破裂”的綏靖主義,沒有為烏克蘭提供安全保障,“北約”可望不可即。
10. 捷克斯洛伐克被迫屈服,丟失了蘇臺德。結果希特勒得隴望蜀,很快就仍然以“安全關切”和收復“歷史領土”為理由,吞并整個捷克,并在一年后終于對波蘭發動全面戰爭。對比:烏克蘭不肯屈服但無能為力,丟失克里米亞。結果普京得隴望蜀,很快就仍然以“安全關切”和是“歷史領土”為理由,入侵烏克蘭。
(本文作者為知乎用戶“福?!?。本人對原文進行了排版編輯以便于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