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5月19日下午,“傳統文化進校園-大型新編歷史曲劇《醫圣張仲景》”在我校仲景東區報告廳精彩上演。校領導張國良、張勝海,各部門負責人、涉學系(部)黨總支書記和師生代表近500人在現場觀看了精彩演出,全校師生通過釘釘進行線上觀看。
黨委委員、副校長張國良致辭,他首先對南召縣曲劇團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和誠摯感謝,并闡述了開展戲曲進校園活動對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富仲景文化品牌內涵,培養“仲景學子”的重要意義,他希望同學們通過戲曲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體會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和風采,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堅定文化自信,弘揚仲景精神,傳承中醫藥文化。
南陽張仲景研究會秘書長徐清蓮介紹了大型新編歷史曲劇《醫圣張仲景》的創作背景、創作過程、主要劇情以及演出以來的良好社會反響。該劇以張仲景為民醫病,著寫方書為主線,六出場景情節飽滿、跌宕起伏,生動展示了張仲景關愛蒼生、勤求古訓、不畏權勢、終成醫圣的感人故事和高貴品質。演員們精湛的演技、字正腔圓的唱功,韻味醇厚、悠揚纏綿的濃郁地方音韻配以現代時尚樂曲旋律,生動體現了南召曲劇質樸、自然、婉轉、柔美的鮮明特色,為我校師生呈現了一場精彩的戲曲盛宴,贏得現場師生陣陣熱烈的掌聲。
第一場:坐堂行醫。東漢末年,仲景遵父命舉孝廉,奉皇命任長沙太守。在長沙任太守期間,仍不忘為百姓醫病,擇定每月初一和十五兩天為百姓解除病痛,受到百姓的擁戴,人們把張仲景坐在大堂上行醫稱之為“坐堂行醫”。
第二場:返鄉驅疫。長沙太守張仲景得知宛城瘟疫肆虐返回宛城,數百群眾攔路求見看病,在得知爹娘命歸黃泉,不顧眾人相勸速去墳前盡孝的情況下,張仲景視“大家災難即我災難”,毅然拿來藥箱救治鄉親。
第三場:以身試藥。為了病人的安危,張仲景不惜以身試藥,為了驅除病魔,不顧聲譽仕途,終于蕩清病患,還宛城清平安樂。至此,也使張仲景在宛城名聲大振。
第四場:著寫方書。張仲景針對當時醫者“競逐榮勢,企踵權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務,崇飾其末,忽棄其本”的狀況,決心控制瘟疫流行,根治傷寒病。他“勤求古訓,博采眾方”,廣泛借鑒其他醫家的治療方法,結合個人臨床診斷經驗,研究治療傷寒雜病的方法。
第五場:撥亂反正。建安年間,戰亂頻繁。此時,平敵寇作亂的大將軍突發惡疾,太醫院御醫一個個束手無策,張仲景應詔進京為大將軍醫病。太醫令嫉賢妒能,唯恐仲景醫好大將軍,對自己不利,從中作亂。為此,雙方針鋒相對,展開了激烈的斗爭。
第六場:尾聲。正義最終戰勝了邪惡,張仲景辭去高官厚祿,再回故鄉,為民治病,著寫方書,最終撰成《傷寒雜病論》,芳百世。
我校黨委始終高度重視弘揚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近年來以傳統文化節日為重點,開展“品味端午·傳承文化”愛國主義詩詞朗誦、經典誦讀、我們的節日等主題活動,連續舉辦十三屆仲景文化藝術節,將仲景精神和校園文化有機融合,著力打造獨具特色的仲景文化品牌,為學校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文化支撐。我校將進一步加強和改進美育工作,持續深入開展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不斷豐富師生的審美實踐,推動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用文化滋養心靈、涵育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