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億邦原創】汽車應急啟動電源制造商華思旭,早在 12 年前就研發了第一塊鋰電汽車應急啟動電源,如今年銷售額接近 7 億元。
2021 年亞馬遜封號事件前,華思旭給跨境大賣家提供代加工服務,每年產值可達億元。封號事件后,華思旭開始搭建線上線下渠道,發力自有品牌,雖然 ODM 依然是華思旭的重點,但自有品牌的權重亦開始逐步提升。
如今戶外儲能電源市場風頭正勁,電小二和 Anker 等玩家強勁闖入并聲名鵲起。而以鋰電運用起家的華思旭,則試圖用鋰電技術,實現小微功能的創新,在行業分得一杯羹。比如年輕的消費者,在戶外亦有手機充電、使用電火鍋等需求,華思旭就開發了超功率戶外電源;為防止電量不足,這家公司甚至還配備了副電池。
(資料圖)
這家企業給國內代工廠最大的啟示或許就是:找到商機,然后快速試水。
01 亞馬遜封號事件后發力自有品牌
2021 年起,一向以 ODM 為主的華思旭,開始搭建品牌團隊,并招聘運營人員,布局全球市場。
當年 4 月開始,亞馬遜逐漸封禁了 622 個中國品牌,其中就包括一些頭部大賣。封號事件雖未直接對華思旭造成影響,但卻啟發這家公司:代工相當于把咽喉交給了別人,工廠必須有自己的品牌,或者至少自己能抓住渠道。
" 因為他可能會找別人代工,或者這個產品不做了。" 市場負責人盧章恒告訴億邦動力。
這家企業十分注重品牌調性的打造。為區別于競爭對手,華思旭在品牌設計、定位、logo、產品的外殼設計以及包裝風格上,均進行了全新的設計。盧章恒對億邦動力表示,為保持品牌的調性,運營團隊將產品頁面、官網頁面以及店鋪頁面上均凸顯了統一的品牌元素。
在消費電子中,汽車啟動電源屬于十分垂直的類目。以往,這類產品大多出現在汽車修理以及汽車保養等線下渠道,尤其是汽修門店中。運營線上平臺時,華思旭重點切入汽配品類領域。在亞馬遜等平臺," 汽車修理 "、" 汽車配件 " 等關鍵詞,一直是核心優化的關鍵詞。
其運營總監對億邦動力表示,公司產品必須時刻保持在上述關鍵詞在檢索頁的前列。
同時汽車啟動電源的復購周期更長,就像空調、洗衣機設備后期后期亦需維護。為此,華思旭在重要銷售地區,都配置了熟悉對應語種的客服處理售后,這使得其擁有較高的評價,也促使公司產品能更容易被海外網紅選中、推廣。
華思旭對平臺亦有精準的定位。比如,獨立站致力于品牌的推廣;谷歌廣告、紅人 KOL、社交媒體等推廣渠道,主抓品牌投放,將公共流量轉化為私域流量等。
一年后,華思旭將市場拓展到了美國、加拿大、歐洲、俄羅斯、巴西、日本等國家,并在重要的海外市場擁有海外倉、物流渠道以及提供售后服務的合作伙伴。
至此,華思旭逐漸搭建起了完整的海外銷售體系。
02 發力自有品牌背后
在華思旭轉型 DTC 品牌的過程中,供應鏈(研發)能力是基礎。
2011 年,華思旭研發了市面上第一款鋰電池汽車應急啟動電源。同年 3 月,公司參加了九州汽車生態博覽會。面對外界 " 充電寶一樣的東西能否啟動汽車 " 的質疑,在展會現場,公司拉來一輛汽車拆掉電瓶開始打火。當汽車引擎再度發出轟鳴聲時,現場氣氛瞬間被點燃,華思旭因此打開了國內的市場。
嘗到甜頭的華思旭,順勢參加了廣交會。2013 年,其銷售額超過 4000 萬元,一年后這個數值則漲到了 3 億元,發展非常迅猛。
如今華思旭擁有 110000 平方米的智慧工廠,但更關鍵的是,其掌控了 469 項全球專利。華思旭創始人雷云,2000 年考入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畢業后成為深圳一家鋰電池公司的技術工程師,這構建了這家公司的底色:注重研發。
盧章恒告訴億邦動力,研發啟動電源前,雷云曾有過自駕游的經歷,半路因電池故障汽車熄火。這讓雷云萌生了研發汽車電源的想法。在這之前,類似問題普遍的解決方案,是利用一種為 " 過江龍搭電 " 的方法,將另一輛車的電能導入故障車輛,但因電流過大存在燒車風險。
" 正好他自己就是做電池的。" 盧章恒說。從萌生想法到研發成功,雷云花了兩年時間。
03 戶外儲能電源的另一種切入法:工業設計
汽車啟動電源之后,華思旭將產品線擴展至戶外儲能、無線電動工具等領域,尤其是戶外儲能,是繼汽車啟動電源后華思旭的戰略品類。
在該賽道,電小二、正浩均有一定知名度。電小二因擅長社交媒體運營快速出圈,正浩技術團隊不少來自大疆,比如創始人曾是大疆電池研發部門的創立者。
如何在其中分得一杯羹?近兩年充能產品開始流行小微創新,億邦動力觀察到,不少工廠會習慣將原本笨重的儲能電源做得更便攜,有些工廠會在電源下方安裝滑輪,使其像行李箱一樣方便攜帶。
但華思旭則更關注安全、續航以及功率。
比如在歐美,年輕人習慣在戶外露營時,同時使用吹風機等小家電,但這些小家電的功率往往也會高達 2000W,傳統外儲能電源的功率往往難以負荷。基于此,華思旭開發了超功率的戶外電源,可以雙倍帶載電器。比如功率為 1500W 的戶外電源,可以負荷 3000W 功率的電器而不斷電。為防止戶外情況下電量不足,這家公司還貼心地配置了副電池。
考慮到年輕人可能隨時會來一場 " 說走就走 " 的旅行,華思旭開發了能 1 小時充電的技術。據盧章恒介紹,這得益于公司獨有的雙向逆變技術。
同時為保證安全,華思旭的儲能電源采用了磷酸鐵鋰電芯,而非一般的三元電芯。
華思旭更關注工業設計,給產品帶來的美觀度。盧章恒認為,小微創新在行業的意義并不大," 能做出讓人眼前一亮的東西,其實挺難的。"
目前,華思旭已搭建自己的設計團隊,同時是廣東省工業設計中心。據悉,其設計的產品,獲得了 " 德國 IF 國際設計大獎 "、" 中國紅星設計獎 "、" 深圳環球設計大獎 " 等獎項。
以往,充能產品被定義為 " 工具產品 ",盧章恒認為隨著特斯拉已被改造成 " 潮流消費品 ",對充能產品而言亦是機遇,這也是公司關注工業設計的原因。
" 外觀能夠吸引消費者目光的,這是大趨勢。" 他說。
基于自身研發能力,再適時抓住風口小步試水,對大部分工廠而言華思旭的成功或許有諸多值得借鑒之處。
(外貿會展平臺環球資源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