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滾動 > 正文

孩子最致命的惡習慣,養成背后的成因找到后,所有家長沉默了

來源:男孩派2023-04-23 11:53:43

每個磨蹭的孩子,背后都站著越位的父母。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只有我們弄懂磨蹭背后的真正原因,才能對癥下藥,養出一個自覺上進的孩子。

作者 | 番茄媽前幾天,我參加了一個媽媽沙龍,大家一起探討教育中的問題。

其中,一位媽媽和大家講述了自己最近的困境。

她的兒子今年上小學四年級,平常寫作業特別磨蹭。 一張A4大小的數學演算作業,要做1個半小時;一篇800字的周記,能磨蹭到2個小時。 每次都要她在后面不停地催促、吼叫,才能保證在12點前上床睡覺。 可是,兒子剛上小學的時候,明明沒有這么費勁啊,每天放學回家都能自覺寫作業,一般2個小時內都能搞定。 結果現在不僅孩子的課余時間全部被寫作業占據,連她自己的休息時間,都要用來催促孩子。 這種日子,真的不知道什么時候是個頭!

這位媽媽一臉的焦慮與委屈,說著說著眼淚差點掉下來。

說起這屆家長的痛點,孩子寫作業磨蹭絕對能上榜單之首。

一寫作業不是發呆、喝水就是上廁所,常常寫到深夜......父母除了大吼大叫、不停地催促,一點辦法也沒有。

而且一旦催多了,孩子就成了老油條,根本不為所動。

其實,孩子的每種反常行為背后,都有跡可循。

孩子拖延背后的真相,你可能根本想象不到。

作家@葉傾城曾經在微博上講過一個故事:

她認識的一個女孩子,從小天資聰穎,學習古箏跳舞英語,全部名列前茅,還考進了本地最好的小學。

家長對她的未來報以很大希望,決定好好培養她。

剛上小學一年級,因為作業不多,她寫得又很快,家長又給她報了一個數學培優班。

結果因為她很聰明,培優班的作業也完成的特別快,而且在該機構的班型也調高了。

家長特別高興,于是又給她加報了一個培訓班。

這時,小朋友發現問題了:作業寫得越快越有鬼,因為每次寫完總會有新的作業在等著她。

從此,她開始學會了寫作業時故意磨蹭。

每次玩橡皮都能玩十分鐘,把橡皮收了,玩筆也能玩20分鐘,作業總是磨蹭到最后才完成。

家長氣得打她,也沒有用。

無奈之下,家長只能去請教班主任,得到的建議是,先把孩子的課外班停一停。

于是,父母便給孩子停了一個課外班,慷慨地給了她每周一個可以出去玩的下午。

效果立竿見影,女孩的磨蹭毛病一下子就好了,每天活力四射、精神飽滿。

結果到了三年級,班上的同學都開始陸續報培訓班,她的父母又急了,把之前停掉的班又補上了。

于是,孩子又開始磨蹭,并且這個毛病再也沒改掉過。

后來,小升初的時候,她沒考上心儀的學校,去了一所新辦的民辦初中。中考的時候,她也考得特別普通。

直到現在,她的小學老師提起她來都是滿臉遺憾,覺得以她當初的天賦,不止如此。

是啊,如果當初她的父母能夠一直聽取老師的建議,不給孩子報那么多的補課班,會不會有不一樣的結局。

所以,為什么現在很多孩子寫作業時磨蹭、拖延、一點不自覺?

背后根本原因就是——家長管的太嚴,時間排得太滿,根本見不得孩子閑下來。

美國心理學家Timothy Pychl博士的一項研究發現:

專制、嚴厲的父母,更容易養出愛拖延的孩子。

Timothy Pychl指出,拖延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被動攻擊的行為,以此來反抗他人對自己的控制。

每個孩子的童年,都需要自由自在的玩耍空間。

如果孩子感覺不到尊重,失去了本該擁有的自由空間,就會用磨蹭來消極抵抗,表達自己的不滿。

很多時候,孩子的磨蹭,恰恰是父母親手造就的。

其實,不要說孩子,成年人的工作中,磨蹭拖拉也是常有的事。

我有一個前同事,就特別習慣在工作中拖延。

交給他的任務,他總是先滿口答應,然后在座位上打盹、摸魚,等到別人的任務進度要過半了,才不緊不慢地開始做;

讓他寫一份工作匯報,不到最后一刻,絕對不會打開電腦。

長期下來,他的工作結果自然總是不盡人意,在團隊季度考核中屢次墊底。

最后,領導實在忍不下去了,干脆把他辭退了。

后來,我們在另一個場合相遇,聊起了這件往事。

他很無奈地苦笑著說:“我也知道自己做事很喜歡拖延,可是這么多年下來,好像已經習慣了。”

原來,他小時候本來是個乖巧、懂事的孩子,每天放學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寫作業。

后來,他們學校流行起了看漫畫書,他也不例外,經常帶回家偷偷地看。

有一次,不小心被媽媽發現了,媽媽不僅沒收了他的漫畫書,還對他大發脾氣。

從那時起,媽媽就開始對他不放心,特別喜歡盯著他寫作業。

一旦他作業寫慢了,就開始催;遇到不會的,停下來思考,又催......

這導致他內心很不爽,只能用磨蹭來反抗。

于是,他越磨蹭,媽媽越催;媽媽越催,他就越想磨蹭,陷入了一種循環。

慢慢地,磨蹭成為了他的行為模式,無論他做什么,都盡量往后拖。

直到長大之后,這種拖延的思維模式依然在他的腦海里根深蒂固,還嚴重影響了他的工作。

就像心理學家Erica Reischer說的:

“如果你的孩子沒有機會去學習怎么為自己負責,也沒有機會練習一些諸如時間管理、自我約束這樣的重要生活技能,那么長久下去就會失去對自我的掌控能力。 不僅影響學習,對未來的工作生活都會產生負面影響。”

一旦孩子養成拖延、磨蹭的習慣,很可能會影響一生發展。

面對一個做作業磨蹭的孩子,父母真的很難做到心平氣和。

但很多時候,孩子不是越催越快,而是越催越磨蹭。

想要改掉孩子磨蹭的習慣,讓孩子自覺主動地做作業,父母不妨試試以下3種方法。

1. 忍住不嘮叨

網上曾有一個“被動廢人群”的話題,引起很多孩子的共鳴。

說的是本來主動且愿意干的事情,一旦父母催促,就會立馬表現出抗拒。

“自己設了鬧鐘,但我媽一催我,就更想賴床。” “搞得好像我很不懂事,非要你催才會去做。反正做了也是你催促的功勞,我干嘛還要去做?” “越催越覺得是給別人做事,那就放慢速度吧。”

心理學上,有個“超限效應”。

指的是當一個人受到的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后,就會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

如果孩子一磨蹭,家長就忍不住催促、甚至動輒打罵,只會激發孩子的逆反情緒:

結果就是,孩子和父母對著干,寫作業越來越慢。

因此,面對孩子的磨蹭,家長不要一味地催促、嘮叨,而是給予孩子點到為止的提醒和批評。

如果總是對一件事“揪住不放”,會讓孩子的信心備受打擊,也會削弱親子間的信任感。

2. 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孩子

看過一個視頻,小男孩坐在桌前寫作業,媽媽就坐在后面監督他。

媽媽先是發現了孩子沒有朗讀一遍課文,就開始做題,便指了出來;

過了一會,孩子數學先做的應用題,而不是前面的選擇題,她又站了起來,強迫孩子從頭做起;

小男孩很不樂意,母子兩人就開始吵了起來。

教育家林格說:

“教育者唯一要做的事情,是無條件保護甚至捍衛孩子的主動性,而不是控制它。”

家長的包辦控制,只會影響孩子的自主感,進而破壞孩子的內驅力。

寫作業本是需要孩子獨立完成的事,父母一定要把學習的主動權和掌控權還給孩子,讓孩子自己學著安排學習的時間和任務。

家庭教育專家尹建莉從不陪女兒做作業,而是讓孩子明白做作業是她自己的事,也讓孩子學會承擔后果。

自由的孩子,才有資格談自覺。

在這種能夠決定自己行為的自由中,孩子反而會更積極,學會對自己負責。

3. 允許孩子勞逸結合

前段時間,一個小女孩控訴爸爸不讓玩的視頻上了熱搜。

面對爸爸壓榨自己的課余時間,剛上小學的女孩聲淚俱下:

“我如果有哪里做的不好,我可以改,但是我需要自由的時間,我不能沒有自由,光學習啊! 學習必須勞逸結合啊!我寫完作業了,也把自己的事情干完了,難道我玩還有問題嗎?”

其實,喜歡玩耍,渴望自由是每一個孩子的天性。

如果父母強制壓縮孩子的玩耍時間,逼迫孩子一直學習,只會讓孩子大腦愈發疲憊,分散學習時的注意力。

很多學霸在提到自己的成功秘訣時,都提到了一個詞“勞逸結合”。

比如拿下郭沫若獎金的朱科航,他從小溜冰、滑板、魔方......樣樣在行,學就認真地學,玩就痛快地玩。

父母不妨和孩子約定,如果每天能夠按時完成作業,就可以盡情享受自己的玩耍時間。

孩子只有玩得痛快,學習才能更專注,未來活得更精彩。

最后,我也想送給各位焦慮的父母一句話:

“如果孩子對學習比你更著急,那么你就是成功了。 如果總是你比孩子著急,那么就是你越界了。”

想要擁有一個積極、主動的孩子,父母首先要放下焦慮,給予孩子足夠的信任和自由。

要知道,“與時間賽跑”是最大的教育陷阱,童年不應是一場賽跑,而是一場風景如畫的旅行。

有的時候,慢下來,反而會看到更美麗的風景。

點個“贊吧”,育兒即育己,一起共勉!

關鍵詞: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