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黎果研所經過10余年的研究,形成了一整套適合燕山地區生態條件的矮化集約栽培技術體系,帶動越來越多的百姓走上小康路,培養了許多鄉土果樹人才,助力鄉村振興。
“張主任,告訴您一個好消息,我們農場的蘋果被評為河北省‘蘋果王’,現在供不應求。”日前,常年幫扶指導青龍滿族自治縣聚貝家庭農場的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昌黎果樹研究所(以下簡稱“昌黎果研所”)蘋果研究室主任張新生接到場長周福銀傳來的豐收喜訊。
在2021年河北省山地蘋果鑒評及品牌推介活動中,聚貝家庭農場直播加上網紅帶貨,現場參賽蘋果很快被搶購一空。目前,該農場已經銷售蘋果8000余箱,每箱售價55元。同時,此次評選來自青龍滿族自治縣、平山縣、承德縣的參賽蘋果獲得4個“蘋果王”稱號,其中有3個出自昌黎果研所蘋果創新團隊的科技幫扶基地。
踏實做事
燕山萬畝果園傳技藝
昌黎果研所肩負著國家蘋果產業改良中心河北省分中心的重任,在秦唐承三市建有20余個蘋果基地,輻射面積10余萬畝。“每一處基地都像家鄉,果農就像親人,為了這片土地的富饒豐產,我們付出再多年華和汗水都值得。”回首近30年科技幫扶科研創新歷程,今年50歲的張新生感慨道。
張新生1994年7月畢業于南京農業大學,分配到昌黎果研所后就被安排在農村駐點,一干就是8年。張新生踏踏實實投入實踐,深入田間地頭調查病蟲害、熟練整形修剪技巧。長達8年的駐點基層工作,張新生積累了豐富的科技服務工作經驗,也發現了果品產業中存在的大量問題,為開展科研找到了方向。
近年來,隨著工作重點轉移到蘋果栽培技術研究,他與趙同生等同事跑遍了秦皇島、唐山、承德各個蘋果主產縣的果園,采集了燕山地區20余個蘋果園的土壤和葉片,明確了蘋果園營養狀況,制定出燕山地區蘋果葉片營養診斷標準值,并在此基礎上開展了營養診斷指導施肥技術研究與示范,為燕山地區蘋果高效施肥打下了基礎。2005年11月底,他與趙同生組成課題組進駐青龍滿族自治縣柳樹漫村,開始進行30多天示范園的測量與規劃。時逢一場大雪降臨,為了盡早完善資料,他們冒寒風踏著20多厘米深的積雪,在復雜的山坡地形條件下,順利完成測繪任務,贏得當地干部群眾的贊譽。
經過10余年的研究,昌黎果研所蘋果創新團隊集成了包括三級單軸延伸整形修剪技術、果園生草技術、肥水一體化技術、病蟲害綜合防控技術等一整套適合燕山地區生態條件的矮化集約栽培技術體系。張新生先后榮獲“河北省三下鄉先進個人”“省優秀科技特派員”等稱號。
多快好省
免套袋良果造福山鄉
蘋果不套袋品質差賣不上好價錢,而買袋套袋摘袋又消耗大量成本,成為制約蘋果種植的瓶頸。為此,昌黎果研所蘋果研究室經過10余年不懈努力,向業內和社會推出了蘋艷、玉冠、13-26等叫得響的免套袋“拳頭產品”,其共同特點是糖度高、果面光潔,抗早期落葉病和炭疽葉枯病,從而助力蘋果產業向“多快好省”邁進。
“蘋艷品種于2007年在我的果園進行區域試驗,同期種植的還有富士、王林等。”青龍滿族自治縣陸杖子村村民陸翠紅告訴記者,2009年、2010年冬季出現極端低溫和大雪災害,富士、王林樹皮樹干大多被凍壞,“蘋艷”則順利扛過了寒冬,耐寒抗病能力相當出色,常年售價10元/公斤,她由衷感激昌黎果研所的專家,對他們的嚴謹治學作風印象尤為深刻。
2020年10月,“玉冠”榮獲中國蘋果產業高質量發展大會金獎。同年12月,在全國優質高檔免套袋蘋果展示評選活動中,“13-26”獲高質量金獎、“玉冠”獲銀獎。如今,秦皇島、唐山、承德已經普遍推廣了低效蘋果園高效施肥、蘋果矮砧集約栽培果園機械農藝配套、蘋果優良新品種及配套栽培、果園病蟲害綜合防控等現代種植技術,帶動越來越多的百姓走上小康路。
躬身為農
做果農的知心人
“他是我們村‘婦女同志的偶像’,大家都愛聽他講課。”青龍滿族自治縣柳樹漫村村民段連華這樣評價張新生。
“每年從早春開始,張新生、趙同生等果樹專家都要來青龍10多次,手把手教我們修剪、施肥、打藥,傳授綠色有機蘋果生產經驗,提高果品糖分,讓果面光滑。他們的培訓通俗易懂,喜歡大家提各種問題。”周福銀告訴記者,與昌黎果研所的合作讓他受益匪淺,目前農場有480多畝蘋果,又增加了80畝桃園,年產水果達55萬公斤,品質逐年提升,市場越做越大,大家干勁十足。
蘋果研究是昌黎果研所的傳統優勢項目,2011年“入伍”的張朝紅博士已培育蘋果新品種5個,取得國家發明專利5項,獲省科技進步三等獎2項。“張主任經常教導我們,把論文寫在田野上,做廣大果農的知心人,這一點我一直銘記在心。”張朝紅說。
“下一步,我們團隊將繼續開展優質、抗病、易整形、適應免套袋栽培的新品種選育。針對河北缺乏適宜矮化砧木問題,開展抗寒矮化砧木選育。從簡化整形修剪、肥水一體化、免套袋栽培、病蟲害綜合防控等方面研制集成省力化栽培技術。通過建立新品種、新砧木、新技術示范基地,實現節約成本增加效益,并培養鄉土果樹人才,助力鄉村振興。”張新生表示。(張寶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