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資訊 > 正文

車門鄉政府工:著力打造蠶桑品牌 把車門鄉的“桑海絲路”鋪設得更遠

來源:宿遷網2021-10-14 19:10:43

在泗洪縣車門鄉蠶繭收購站,自從國慶節以后,這里變得異常繁忙,前來銷售秋季蠶繭的蠶農絡繹不絕,蠶繭收烘工人個個樂開了花。今年68歲的蠶農盧美霞領到蠶繭銷售款別提多高興了,她一邊開心地數著鈔票,一邊對記者說:“我家今年秋季蠶繭收成不錯,9畝桑園養蠶14張,產繭量達到1100斤,按照均價每斤24元計算,這一季我家養蠶收入就超過2.6萬元。”

“在我們村,盧美霞家養蠶不算最多,今年秋季,李家安家養蠶達到28張,一季收入就超過5萬元。”王溝村黨支部書記張賢民介紹,受到前期雨水及高溫影響,今年秋季蠶繭收成與往年持平,但是蠶繭收購價格還是很令人滿意的。最近幾天,全村的秋季蠶繭全部采摘售罄,蠶繭收購站目前正在緊張烘繭。現在村里不少富余勞動力到蠶繭收購站務工,這又是一筆勞動所得。

在蠶繭收購站,記者看到廠房內的工人們正在給白花花的蠶繭打包。“我們鄉今年生產的蠶繭質優價高,春季蠶繭收購價達到每斤32元,秋季蠶繭收購價平均達到每斤24元。秋季蠶繭現在基本收烘完畢,村民們都已經領到蠶繭收購款。下一步,我們會陸續將蠶繭運往南通一家大型絲綢企業進行深加工。”蠶繭收購站站長魏超介紹,車門鄉被譽為“桑海絲路”,是全縣蠶桑面積最大的鄉鎮,目前擁有桑園面積2000多畝。而這些桑園,基本上都集中在王溝村。

記者了解到,王溝村是泗洪縣蠶桑生產“專業村”。在王溝村黨群服務中心,記者看到一塊銅匾,上面鐫刻著“江蘇科技大學蠶業研究所研究生實踐基地”字樣。王溝村建設了蠶桑文化館,展示這個村有著悠久的栽桑養蠶歷史。以前,全村呈現出“戶戶有桑、家家養蠶”的景象。盡管后來桑園面積有所縮減,但是還有不少留守人員舍不得丟棄為他們致富奔小康立下汗馬功勞的“蠶寶寶”。“很多年輕人都外出務工了,留守人員就在家養蠶,現在蠶繭行情好,大家都說,白花花的蠶繭,成為當地老百姓的‘銀疙瘩’。”張賢民說。

“養蠶只是辛苦一陣子,不論是春季還是秋季,忙不到一個月,等蠶上山吐絲了,接下來就等著數票子了。”今年70歲的張鳳英從小就養蠶,她家現在還有桑園面積1.5畝,今年春秋兩季養蠶收入5000多元。“養蠶不是過重體力活,像我們這樣年齡大的人,沒事在家一年養兩季蠶,既有事做又能賺錢,該多好啊!”張鳳英老人說。

張賢民說,如果不是受勞動力限制,王溝村養蠶規模會更大。“我們村曾經是省定經濟薄弱村,村民是靠蠶桑脫貧致富走上小康路的。村里幾年前就成立了蠶桑合作社,制定了蠶繭最低保護價,留守人員養蠶積極性高漲。”

“栽桑養蠶是傳統高效農業,助力鄉村振興,也是綠色發展的有效路徑。”車門鄉政府工作人員說,為做強蠶桑產業,鄉政府主動接軌國內大型繭絲綢企業,已經增加了經營品類,打造多元蠶桑文化,將傳統的蠶桑養種進行延伸。他們除了打造好蠶桑生態園、蠶絲被廠等多個經營主體,還將產品逐漸擴展到桑葉茶、桑葚干果、桑枝切片、桑園跑步雞等,著力打造蠶桑品牌,把車門鄉的“桑海絲路”鋪設得更遠。( 徐其崇 )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