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綜合 > 正文

北京中小企業達166萬家 出臺新政促“專精特新”發展之路

來源:揚子晚報2021-12-24 15:21:08

中新網北京12月24日電 (記者 杜燕)截至今年11月底,北京市共有中小企業166萬家,走“專精特新”發展之路是中小企業健康發展、做優做強的重要途徑。北京市力爭到“十四五”末,國家級“小巨人”企業達到500家,市級“小巨人”企業達到1000家,市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達到5000家。這是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副局長王磊在今天舉行的一場發布會上介紹的。

王磊表示,近期北京連續發布兩個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文件,分別是《北京市關于應對疫情防控常態化促進中小企業健康發展若干措施》和《北京市關于促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一個針對普惠,一個針對重點,形成“雙16條”支持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政策合力。

北京中小企業韌性和成長性好

據介紹,北京市中小企業的特點是主體數量多,科技含量高,市場活力強,韌性和成長性好。截至今年11月底,北京市共有中小企業166萬家,數量穩中有增,營業收入持續增長,技術創新活躍,呈現量質齊升的發展態勢。中小企業貢獻了全市30%以上的稅收、40%以上的營業收入、50%以上的技術發明專利授權、60%以上的就業機會和90%以上的企業數量,已成為北京市技術和產業創新、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是首都“五子”聯動戰略布局的重要支撐。

在量大面廣的中小企業中,“專精特新”企業長期深耕細分市場,創新實力強、市場占有率高、掌握核心技術,處于產業鏈供應鏈的關鍵環節,是中小企業的“硬核”部分。

北京市將專精特新企業的支持培育擺在重要位置,已經初步形成漸進培育、梯度發展的格局體系,目前有“專精特新”中小企業2112家、市級“小巨人”390家、國家級“小巨人”257家,還有隱形冠軍和單項冠軍共45家。這些企業整體表現出“小市值、高估值、高成長、高盈利”特點。以市級“小巨人”企業為例,超五成研發占比達10%以上,超六成利潤過千萬,近七成屬于產業鏈供應鏈“補短板”“鍛長板”“填空白”產品。走“專精特新”發展之路是中小企業健康發展、做優做強的重要途徑。

堅持技術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雙輪驅動

近年來,北京狠抓中小企業服務工作,在減輕企業負擔、加大金融支持、保障企業權益、做好企業服務等方面開展了一系列工作,中小企業發展條件和環境有了明顯改善,發展質量和水平有了較大提高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等因素影響,北京市中小企業尤其是小微企業也面臨著生產成本高、融資渠道有限、優秀人才儲備不足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會同市發改委及其他相關部門,研判疫情常態化形勢,廣泛開展企業調研,結合我市實際,制定了“雙16條”政策。

“雙16條”政策圍繞北京市創新型中小企業集聚的特點,廣泛調研,深入了解企業訴求,兼顧需求和供給、政府和市場、短期和長期之間的關系,堅持技術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雙輪驅動。

在技術創新方面,一是貫徹落實國家要求,符合條件的中小企業進口科學研究和科技開發用品或采購相關國產設備可享受稅收減免等支持。二是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開展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的研發及成果轉化、參與國家及北京市創新平臺建設。三是加大“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重大基礎創新產品的首制首試首用保障,推進解決企業創新產品走向市場最后一公里的現實難題。四是向企業開放創新及成果轉化應用場景,提供算力支持,鼓勵企業參與投資項目應用場景建設。

在體制機制創新方面,一是推動“一件事”集成服務改革,推動實現涉企事項和政策的“一站式匯聚、一體化申辦”。二是引導金融機構開展產品創新,在加大對中小企業普惠金融供給、降低融資成本的基礎上,引導金融機構合理配置資源,開發“專精特新貸”“專精特新保”“專精特新險”“專精特新基金”等金融產品,匹配企業發展不同階段、不同用途的資金需求,切實解決中小微企業經營周期和貸款期限錯配問題。三是探索股權投資支持模式,鼓勵引入S策略,完善基金退出機制,提升私募基金投資“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積極性。(完)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