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綜合 > 正文

我國下半年又該如何防范化解重點領域風險?

來源:工人日報2021-08-11 12:18:06

“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正在牢牢守住。近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要防范化解重點領域風險,落實地方黨政主要領導負責的財政金融風險處置機制。當前財政金融風險主要在哪些領域?上半年防范化解風險是否有力有效?下半年又該如何防范化解重點領域風險?針對這些問題,經濟日報記者采訪了相關專家。

聚焦風險突出領域

“金融是逐利的,在監管不健全的情況下,金融順周期行為可能會引發過度加杠桿行為。”在中銀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 管濤看來,金融風險都是和債務有關,部分領域的杠桿較高,償債能力相對有限。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

一是地方政府隱性債務,屬于歷史遺留問題。過去在追求經濟增長和融資能力受限的情況下,一些地方政府利用融資平臺繞道舉債,透支了未來空間。

二是房地產金融化。過去數年,房地產企業采用“三高”的賺錢模式,即高杠桿、高債務和高周轉,這種模式的形成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比如土地財政、房價易漲難跌、房地產企業為金融系統提供較高且相對穩定的收益等。

三是信用分層現象突出。由于一些領域存在不合理的高收益,信用往往會集中流向這些領域,造成了民企尤其是中小微企業在一定程度面臨融資難問題。

地方政府債務風險一直是市場關注的焦點。今年以來,中央多次對地方政府債務管理作出部署,緊盯相關風險防范工作,當前我國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總體可控。

不過,個別地方違規舉債行為仍時有發生,風險隱患不容忽視。“目前地方政府債務規模處于上升期,債務還本付息壓力比較大,尤其是在政府財力緊張的地區,債務違約風險猶存。”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財政研究室主任何代欣表示。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研究員婁飛鵬認為,從全球范圍來看,疫情帶來的不確定性導致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難以逐步回歸正常,主要經濟體大規模寬松貨幣政策外溢,加大了我國維護金融穩定的壓力。從國內來看,非金融領域的房地產價格泡沫、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居民杠桿率水平處于歷史高位,金融領域的高風險金融機構處置、高風險影子銀行死灰復燃、銀行不良貸款率反彈壓力等,是當前面臨的重點領域風險。

監管手段有力有效

人民銀行近日召開的下半年工作會議認為,今年以來,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各項工作正在有序推進。具體來看,包商銀行依法破產;9家“明天系”金融機構清產核資全部完成;遼寧省城商行改革取得進展;部分大型民企債務違約風險得到有序處置;國務院金融委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風險問責辦法、債券市場“逃廢債”等重大違法違規事件通報制度落地。

對此,管濤表示,總體上看是有效的,實現了“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的目標,同時給金融市場注入了繼續債務改革的預期,“今年上半年,海航和華夏幸福等一些企業出現違約后進行債務重組,加上去年永煤和華晨違約,打破了國企不會違約的預期。得益于前期監管層預期引導、部分地方政府壓實責任和央行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市場并沒有陷入恐慌。此外,房地產企業‘三道紅線’穩步推進,資管新規過渡期即將到期,成功遏制了影子銀行風險”。

“通過宏觀政策保持連續性、穩定性等營造較好的宏觀經濟環境,在防范化解重大風險中,針對高風險金融機構、債務違約等具體情況采取針對性措施,取得了較好的成效。”婁飛鵬稱,接下來,需要堅持做好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時刻繃緊疫情防控弦;保持政策連續性、穩定性,落實好房地產貸款集中度要求,深入治理地方政府債務,穩定居民杠桿率;堅持做好高風險金融機構的處置和高風險影子銀行業務的壓降工作,對銀行面臨的不良貸款反彈壓力提前采取措施引導其加大撥備計提,加快推進資產處置。

對于繼續化解地方債風險,財政部門已有總體布局。近日,財政部部長劉昆在提及下半年財政工作重點時表示,要推進風險防范化解,統籌做好國債、地方債發行工作,強化地方政府債務存量風險化解和增量風險的防范工作。

何代欣認為,結合當前形勢看,下半年要重點推進債務顯性化工作。目前融資平臺的債務逐步顯性化,其他隱性負債,如項目中的債務權屬等問題還比較復雜,要想辦法厘清處置。同時,還要不斷規范對地方政府債務的管理,深化財稅體制、投融資體制、金融改革,建立防范化解債務風險的長效機制。

壓實地方主體責任

構建防范化解風險的長效機制,也是貨幣政策下一階段的主要思路。8月9日央行發布的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指出,健全金融風險預防、預警、處置、問責制度體系,構建防范化解金融風險長效機制,分類施策補充中小銀行資本,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在防范化解重點領域風險過程中,需要壓實地方政府責任,通過強化地方政府金融監管的主體責任來推動地方中小金融機構公司治理不斷得到完善。”光大銀行分析師周茂華表示,長效機制對于增強財政金融體系的穩健性具有重要意義,在具體落實過程中需要壓實風險處置主體責任,不斷完善市場化、法治化的風險處置機制。

以地方債為例,近年來,中央不斷壓實地方政府主體責任,多次強調地方債采取堅持中央不救助原則,做到“誰家的孩子誰抱”,打破地方債中央買單的“幻覺”。多地也相繼成立政府性債務管理領導小組,由省長任組長,以期建立健全長效管理機制。

“財政金融風險處置機制從建立到落實,意味著接下來將更側重對地方黨政主要領導的問責,通過加強問責來督促地方做好風險防范。”何代欣認為,這一方面要形成多層次、多角度的監督體系,加強人大監督、社會監督等,構架“大監管”格局;另一方面要加大違法違規成本,提升問責力度和處罰力度,嚴格落實政府舉債終身問責制和債務問題倒查機制。

“下半年,我們要繼續平衡好促發展與防風險之間的關系。過去5年來,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多次同時提到穩增長和防風險,說明兩者是不能分割開的,而且可能會長期共存。”管濤表示,未來需要更多的是制度完善和破舊立新,建立一套系統性的、激勵相容的處置機制。(記者 姚 進 李華林)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