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8月6日摩根大通證券爆出將成為國內首家外資全資控股券商消息后,外資金融機構搶灘中國證券業的話題便受到業內高度關注。渣打銀行(香港)有限公司、法國巴黎銀行、日本三井住友金融集團、高盛高華、大和證券等多家外資金融機構已經或正在籌謀進軍中國證券市場。
業內人士認為,摩根大通將成為國內首家外資全資控股券商,受益于去年4月1日起中國證監會正式取消證券公司外資股比限制的政策。金融業持續擴大開放是中國既定的步伐,外資企業大量進入中國金融市場,表明中國對外開放言出必行。
未來,隨著中國對外開放大門越開越大,內外資金融機構將如何在新的生態下競合?
搶抓中國金融開放機遇
“對摩根大通和我們的眾多客戶而言,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市場之一。”摩根大通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杰米·戴蒙雄心勃勃地表示,“公司規模和全球實力意味著我們具備獨特的優勢,能夠幫助中國公司實現全球增長,并助力國際投資者進入中國日益成熟的資本市場。”
時間回到2019年3月,經證監會核準,摩根大通證券(中國)成立,成為首批新設外資控股券商之一。其中,摩根大通國際金融有限公司持股比例達51%,其余49%股權由上海外高橋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珠海市邁蘭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北京朗信投資有限公司、新疆中衛股權投資有限合伙企業、上海賓闔投資管理中心(有限合伙)5家公司持有。今年8月6日,摩根大通發布消息稱,中國證監會已批準摩根大通國際金融有限公司受讓上述5家中資股東所持股權的備案。這標志著摩根大通證券(中國)將成為中國首家外資全資控股的證券公司。
中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王軍在接受國際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在金融領域,證券業市場化程度相對較高,摩根大通成立外商獨資證券企業具有風向標意義,表明中國對外開放穩步推進,外資企業對投資中國的信心有增無減。同時,隨著開放領域漸次推進,包括保險等其他金融行業也將加快向外資企業開放,為全球釋放更大的開放紅利。
想進入中國證券業的外資金融機構為數眾多6月30日,瑞信宣布其中國證券合資公司已更名為瑞信證券(中國)有限公司,并于去年6月成為該公司控股股東;7月13日,摩根士丹利宣布其中國證券合資公司正式更名為摩根士丹利證券(中國)有限公司。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僅處于申請階段的中外合資券商就有20余家。目前已捷足先登的外資券商有9家,其中外資控股券商8家,分別為匯豐前海證券、瑞信證券、高盛高華證券、瑞銀證券、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野村東方國際證券、大和證券和星展證券。
把握“鲇魚效應”加速發展
已出臺的34條銀行業保險業對外開放措施的法規修訂工作已基本完成,近期證監會10天內接連批準國內首家外商獨資證券公司、第二家外商獨資公募基金公司,《海南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允許境外個人申請開立證券賬戶或期貨賬戶,并可申請證券投資咨詢從業資格和期貨投資咨詢的從業資格等……今年以來,中國履行金融開放承諾的一系列切實之舉,向國際金融機構釋放了積極信號。
王軍表示,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對金融的需求巨大,金融領域擴大開放勢在必行,將為外資企業帶來寶貴的成長機會。對中國而言,金融領域擴大開放既有機遇也有挑戰。從機遇來看,開放可以引入新的理念、經驗、技術等,加強中國金融業與世界的聯系,助力中國加速構建新發展格局。同時,開放也能給中國金融業發展帶來競爭壓力,“鲇魚效應”有利于推動金融業加速變革,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發展。從挑戰來看,金融領域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比較特殊,而且是產業發展中的短板之一,如果沒有把握好開放的節奏或監管措施不到位等,容易帶來不可預知的風險。
金融開放所帶來的風險并非危言聳聽,僅在發展中國家,就有孟加拉國、厄瓜多爾、薩爾瓦多和津巴布韋等國家在金融開放的進程中遭遇挫折,帶來風險甚至造成金融體系崩潰。
對此,王軍表示,中國金融業的開放按照既定節奏穩妥推進,開放的同時也有相應的監管約束機制,而且資本賬戶尚未開放,因此風險總體可控。從企業來說,中國金融機構有長期深耕國內市場的優勢,更加熟悉市場的需求,外國金融機構則需要熟悉水土。內外資金融機構在同樣的市場監管環境下都需做到合規,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服務中國發展戰略。同時,只有內外資金融機構深耕市場,互相學習借鑒,才能獲得更好的成長。(記者 吳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