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電商、市場采購貿易方式、外貿綜合服務企業、保稅維修、離岸貿易、海外倉……近年來,中國外貿創新能力持續增強,活力充沛、形態多樣的外貿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激發外貿主體活力、拓展外貿發展空間、提升外貿運行效率,已成為推動外貿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對于穩定外貿產業鏈供應鏈、推動貿易高質量發展、培育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發揮了重要作用。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外貿新業態新模式的健康發展。近年來,商務部與各地方、各部門共同努力,初步構建了適應外貿新業態新模式發展的政策框架。為優化頂層設計,加強統籌協調,更好地營造環境,進一步推動外貿新業態新模式健康持續創新發展,商務部會同中央網信辦、發展改革委、財政部、人民銀行、海關總署、稅務總局、外匯局等23個部門研究起草了《關于加快發展外貿新業態新模式的意見》,并經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于7月2日以國務院辦公廳名義印發。
7月12日,在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商務部部長助理任鴻斌、商務部外貿司司長李興乾結合《意見》的發布,總結了當前外貿新業態新模式的發展成果,介紹了下一步推動外貿領域制度創新、管理創新、服務創新、業態創新、模式創新的實招硬招,并表示,商務部將在《意見》基礎上,區分共性與個性分類施策,出臺針對6個新業態新模式的行動方案,繼續推進解決企業在操作層面、實施層面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使外貿新業態新模式在實際運用中更加便利順暢。
以綜試區
引領跨境電商躍升發展
《意見》提出要完善跨境電商發展支持政策,扎實推進跨境電商綜試區建設。到2025年,跨境電商政策體系進一步完善,發展環境進一步優化,發展水平進一步提升。同時,綜試區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建成一批要素集聚、主體多元、服務專業的跨境電商線下產業園區,形成各具特色的發展格局,成為引領跨境電商發展的創新集群。
在《意見》提出的六種新業態中,跨境電商是當前發展速度最快、潛力最大、帶動作用最強的一種外貿新業態。2020年,中國跨境電商進出口額達1.69萬億元,同比增長31.1%。2021年上半年,中國跨境電商進出口繼續保持良好發展勢頭,實現進出口8867億元,同比增長28.6%。跨境電商規模5年增長近10倍,跨境電商已經成為外貿發展的新動能、轉型升級的新渠道和高質量發展的新抓手。
在跨境電商的發展中,跨境電商綜試區發揮了先行先試、示范引領的作用。自2015年以來,國務院分5批設立了105家跨境電商綜試區,基本覆蓋全國,形成了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發展格局。
期間,商務部會同各地方、各部門持續推進制度、管理和服務創新,探索形成了以“六體系兩平臺”為核心的制度框架。其中,“六體系”主要指信息共享、金融服務、智能物流、電商誠信、統計監測、風險防控等監管和服務體系,“兩平臺”指跨境電商線上綜合服務和線下產業園區。量身定制了近百項支持政策,初步建立起適應跨境電商發展的政策框架。商務部和海關總署、國家口岸辦還依托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建設了全國版的跨境電商線上綜合服務平臺。
為推動跨境電商綜試區高質量發展,商務部將積極開展“十百千萬”專項行動以及規則和標準建設專項行動。正在開展的“十百千萬”專項行動即創建十個優秀綜試區、培育一百家跨境電商知名企業、組織一千場跨境電商對接交流活動、開展跨境電商培訓五萬人次。規則和標準建設專項行動意在積極參與跨境電商國際交流和規則探索,在多雙邊合作機制中,推出“中國方案”,并推動制定出臺一批國家、行業標準。
任鴻斌介紹,下一步,商務部將從兩個方面重點推進跨境電商發展。一是扎實推進跨境電商綜試區建設,更好地發揮綜試區對跨境電商的示范引領作用,以創新破解深層次矛盾和體制性難題,培育外貿競爭新優勢,促進外貿業態融合和貿易產業融合,帶動各地開放型經濟發展。商務部將按照國務院的統一部署,會同有關部門做好新一批綜試區擴圍工作,探索更多的好經驗好做法。同時,今年要組織開展首次綜試區考核評估工作,建立綜試區考核評估與退出機制,促進優勝劣汰。
二是完善跨境電商發展支持政策。商務部將會同有關部門,重點開展以下三項工作:研究制定跨境電商知識產權保護指南,引導跨境電商平臺防范知識產權風險、防范假冒偽劣商品,保護企業合法權益;優化跨境電商零售進口商品清單,在現有超1400個商品稅目清單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清單,更好滿足國內消費需求;便利跨境電商進出口退換貨管理,進一步提升便利化水平。
培優定標
護航海外倉高質量建設
《意見》提出培育一批優秀海外倉企業,完善覆蓋全球的海外倉網絡。到2025年,力爭培育100家左右在信息化建設、智能化發展、多元化服務、本地化經營等方面表現突出的優秀海外倉企業。同時,依托海外倉建立覆蓋全球、協同發展的新型外貿物流網絡,推出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國家、行業標準。
海外倉是跨境電商重要的境外節點,是新型外貿基礎設施,也是帶動外貿增長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平臺。目前,中國海外倉數量已超過1900個,總面積超過1350萬平方米,業務范圍輻射全球,其中北美、歐洲、亞洲等地區的海外倉數量占比近90%。部分龍頭企業已建成先進的信息管理系統,能夠實時對接客戶、對接商品、對接倉儲配送等信息。除傳統倉儲配送業務外,海外倉還創新開展了高質量的售后、供應鏈金融、合規咨詢、營銷推廣等增值服務。
李興乾指出,海外倉具有“四快一低”的鮮明特點。
“四快”指清關快、配送快、周轉快、服務快。具體而言,海外倉能夠整合物流資源,提供配套的清關服務,提高貨物出入境效率。部分海外倉可以提供所在國24小時或48小時送達服務,大幅縮短配送時間。海外倉提供的有針對性的選品建議,可以幫助賣家優化庫存,提前備貨,降低滯銷的風險。海外倉還可以按照客戶的要求提供本土化的退換貨、維修等服務,縮短服務周期,提升終端客戶的購物體驗。“一低”是指成本低。由于賣家可以提前在海外倉備貨,在后續補貨時,可以選擇價格更低的海運等運輸方式,從而降低國際物流成本。
發展海外倉能夠有力地促進中小微企業借船出海,帶動國內品牌、雙創產品拓展國際市場空間。李興乾介紹,落實國務院常務會議的部署和《意見》要求,商務部將會同有關部門穩步推進海外倉高質量發展專項行動,重點做好以下五項工作:
一是強化主體培育。鼓勵傳統外貿企業、跨境電商和物流企業等各類主體綜合運用多種投融資方式參與海外倉建設。加大出口信保等金融產品的創新力度,復制推廣成熟經驗做法,培育一批特色鮮明、代表性強的海外倉。
二是完善海外倉服務網絡。支持企業加快重點市場海外倉建設,完善全球服務網絡。優化中歐班列沿線國家海外倉布局,支持海外倉企業建立完善的物流體系,延伸服務。
三是推動數字化發展。鼓勵海外倉企業對接跨境電商綜試區線上綜合服務平臺、國內外電商平臺等,匹配供需信息,提升海外倉的數字化、智能化水平,探索建設海外物流智慧平臺。
四是推進標準建設。推動制定一批海外倉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團體標準,引導行業健康有序發展。
五是深化國際合作。依托海外倉,加強與所在國流通業的銜接連通,深化在跨境物流、商業模式創新等領域的國際合作,積極參與海外倉國際規則的探索,貢獻更多的“中國方案”。
因地制宜
挖潛市場采購貿易方式
《意見》提出要優化市場采購貿易方式政策框架,提升市場采購貿易方式便利化水平。到2025年,力爭培育10家左右出口超千億元的內外貿一體化市場,打造一批知名品牌。
市場采購貿易方式是一種“土生土長”的、適應國內專業商品市場的國際化發展而建立的貿易方式。其支持企業用內貿的方式做外貿,使外貿變得更簡單,助力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市場采購是聯通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的有效平臺,也是外貿創新發展的新動力。
自2013年以來,商務部會同相關部門,在全國分5批設立了31個試點,通過制度、管理和服務創新,依托專業市場的集聚優勢,為國內小微企業和個體商戶打開了出口的新通道,滿足了國外消費者的多樣化需求,有效聯通了國內國際兩個市場。
李興乾介紹,目前,市場采購貿易方式主要呈現了三大功能:
一是拓展了外貿增長的新空間。市場采購貿易規模6年增長了5倍,2020年突破7000億元規模。2021年上半年,市場采購出口增長49.1%。市場采購貿易方式滿足了國外采購商“多品種、小批量、多批次”的采購需求,且“一站式”采購成本更低、效率更高,深受國外采購商歡迎。目前,市場采購貿易出口國家和地區約220個,其中“一帶一路”國家占比超過50%。
二是開辟了出口的新渠道。商務部會同相關部門量身定制了支持政策,如允許外商投資的合伙企業備案登記、出口貨物免征增值稅,海關也簡化了申報程序,大幅提升了貿易便利化水平,解決了商戶、中小微企業從事外貿“不會干、干不起”以及“不愿干”的問題,吸納了越來越多的國內貿易主體參與外貿發展,目前各類備案主體超過15萬家。
三是提供了對外開放的新平臺。有關地方以試點為支點,著力帶動地方外向型經濟發展,匯聚資源,搭建行業性展會平臺,培育外貿人才,吸引周邊產業形成集聚;暢通渠道,打通海陸空多種物流新通道;促進融合,疫情發生以來,市場采購貿易方式與跨境電商等新業態融合發展,優勢互補。
李興乾表示,未來,為持續優化發展環境、推動傳統外貿轉型升級,商務部將重點做好三項工作:
第一,優化政策框架,進一步提升便利化水平。指導各地執行好現有的各項政策,鼓勵先行先試。開展政策創新,完善政策體系。豐富市場采購貿易綜合管理系統功能,優化管理、優化服務。進一步提升便利化水平,營造良好氛圍。
第二,鼓勵因地制宜,提高發展質量。開展市場采購貿易創新提升專項行動,指導各試點結合實際深挖潛力,引導市場主體提高質量,改進技術,優化服務,培育品牌。完善試點動態調整機制,更好發揮試點區域示范引領作用。
第三,鼓勵業態融合,提升開放水平。鼓勵市場采購貿易與跨境電商、海外倉等新業態融合發展,拓展出口渠道,推動試點市場更加重視內外貿一體化發展,以外貿創新為抓手,提升本地外向型經濟的發展水平。
消堵點明權責
激發綜服企業活力
《意見》提出要進一步支持外貿綜合服務企業健康發展。到2025年,適應綜服企業發展的政策環境進一步優化。
外貿綜合服務企業是互聯網技術與進出口環節深度融合的產物,是外貿新型服務主體,能夠為國內外客戶提供報關報檢、融資、退稅等進出口環節全流程服務。綜服企業能夠發揮信息化、規?;瘍瀯荩?ldquo;打包式”的服務、“團購式”的議價幫助中小微企業降本增效、擴大市場、專注研發、打造品牌,已經成為外貿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的新動能。據不完全統計,全國綜服企業超過1500家,服務客戶數量超過20萬家。
李興乾表示,近年來,商務部會同相關部門,順應市場需求,加強頂層設計,出臺支持舉措,初步建立了適應綜服企業發展的政策框架。此次《意見》聚焦行業痛點難點,按照鼓勵創新、包容審慎的原則,提出了一系列務實的支持舉措。
一是優化政策環境。從2017年起,商務部會同海關、稅務、外匯等部門專門印發文件,明確了綜服企業的本質是服務平臺,逐步厘清主體責任,提出創新監管模式,推動實施信息共享和聯合監管、便利外匯收支等一系列措施。此次《意見》再次強調綜服企業的代理身份,進一步凝聚共識,也提出了政策環境進一步優化的明確目標。
二是創新集中代辦退稅模式。針對行業反映最為強烈的退稅問題,稅務部門創新設立了集中代辦退稅模式,明確由生產企業承擔退稅的主體責任,綜服企業承擔相應責任。從政策設計上解決了綜服企業和服務對象責、權、利不匹配的問題。此次《意見》進一步完善了集中代辦退稅模式,提出落實落細集中代辦退稅備案工作、提高實地核查效率等切實舉措。同時,針對風控責任不明晰等問題,提出要引導企業加強內部風險管理,提高風險管控水平。
三是完善海關監管措施。針對綜服企業報關責任較重的問題,海關在企業信用管理辦法中,單獨制定綜服企業的評級標準。其后,又優化了對小額多次違法行為的立案標準,并明確對綜服企業已自查自糾、且無嚴重后果的問題給予適當的寬容度。此次《意見》進一步厘清了綜服企業的報關主體責任,明確綜服企業在嚴格履行合理審查義務,且在無故意或重大過失的情況下,由綜服企業和有關客戶分情節承擔相應責任。
下一步,按照國務院的統一部署,商務部將落實好《意見》的分工,加強統籌協調,抓好政策落實,推動適應綜服企業發展的政策環境進一步優化,助力外貿量穩質升。(湯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