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國家發改委印發《“十四五”循環經濟發展規劃》(下稱《發展規劃》)。
根據《發展規劃》,到2025年,我國的循環型生產方式將全面推行,綠色設計和清潔生產普遍推廣,資源綜合利用能力顯著提升,資源循環型產業體系基本建立。
國家發改委相關負責人在解讀《發展規劃》時表示,循環經濟對減少碳排放具有重要作用已成為全球廣泛共識,發展循環經濟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重要路徑之一。
據中國循環經濟協會初步測算,“十三五”期間,發展循環經濟對我國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綜合貢獻率超過25%。
今年2月,國務院也發布了《關于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指導意見》。生態環境部國家氣候戰略中心戰略規劃部主任柴麒敏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中國向世界作出碳達峰、碳中和的承諾以來,各個政策口都會密集地出臺相關政策,最終形成越來越成熟的政策體系,支撐綠色低碳發展。
多領域發展循環經濟上述國家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國正著力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建設超大規模的國內市場,“十四五”時期我國資源能源需求仍將剛性增長。同時我國一些主要資源對外依存度高,資源能源利用效率總體上仍然不高,資源安全面臨較大壓力。我國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再生資源利用水平的需求十分迫切,且空間巨大。
《發展規劃》提及,當前我國循環經濟發展仍面臨重點行業資源產出效率不高,再生資源回收利用規范化水平低,回收設施缺乏用地保障,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利用難,大宗固廢產生強度高、利用不充分、綜合利用產品附加值低等突出問題。
為此,以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為主線,《發展規劃》圍繞工業、社會生活、農業三大領域,提出了“十四五”循環經濟發展的主要任務。
在重點任務中,《發展規劃》首要提及的一點即是構建資源循環型產業體系,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包括推行重點產品綠色設計、強化重點行業清潔生產、推進園區循環化發展等。
促進工業的低碳發展與轉型,正是當前中國實現碳達峰的一大主線工作,尤其是今年以來,從中央到地方都在強調嚴控高耗能、高排放項目,實施傳統工業低碳改造和發展清潔低碳產業等。
能源基金會首席執行官兼中國區總裁鄒驥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當前,中國的工業生產過程有很大的減排潛力,包括提高各類工業爐窯能效并降低煤耗、加大廢鋼的回收利用等。
在社會生活領域,《發展規劃》提出,構建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建設資源循環型社會,包括完善廢舊物資回收網絡、提升再生資源加工利用水平、規范發展二手商品市場等。
其中值得注意的一條具體措施為,將廢舊物資回收相關設施納入國土空間總體規劃,保障用地需求。有低碳城市研究人士向記者表示,中國的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在國土空間規劃層面就應該傳導下去。
《發展規劃》還提出,深化農業循環經濟發展,建立循環型農業生產方式。包括加強農林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加強廢舊農用物資回收利用,推行循環型農業發展模式,推進種植、養殖、農產品加工、生物質能、旅游康養等循環鏈接,鼓勵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等。
鼓勵“互聯網+二手”模式發展隨著城市化的推進,居民在消費領域的碳排放占比上升,促進綠色消費變得愈發重要,而其中,發展二手商品市場是一個重要措施,此次的《發展規劃》專門提出,鼓勵“互聯網+二手”模式發展。
在二手商品中,消費電子是一個重要品類。灼識咨詢(CIC)的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二手消費電子交易量達1.886億臺次,未來五年將保持23.7%的年復合增長率,至2025年有望達到5.458億臺次。
萬物新生集團(愛回收)是中國最大的二手消費電子產品交易和服務平臺,其相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2020年,公司全平臺成交的二手商品達2360萬臺,以消費電子產品為主,其中手機約占7成。但目前國內二手手機回收滲透率只有3.7%,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不只消費電子產品的回收潛力巨大,隨著經濟的發展,居民消費力提升,閑置物品也越來越多,閑置物品的交易需求由此攀升,這對于可持續發展、循環經濟無疑有著重要意義,互聯網二手交易平臺也前景可期。
但在業內人士看來,我國互聯網二手交易平臺起步時間較晚,相應的規章制度尚不健全,導致了頗多亂象與糾紛。
此次的《發展規劃》提出,完善二手商品流通法規,建立完善車輛、家電、手機等二手商品鑒定、評估、分級等標準,規范二手商品流通秩序和交易行為。強化互聯網交易平臺管理責任,加強交易行為監管,為二手商品交易提供標準化、規范化服務,鼓勵平臺企業引入第三方二手商品專業經營商戶,提高二手商品交易效率。
萬物新生集團創始人兼CEO陳雪峰表示,從消費規模和結構看,中國開始進入消費全面升級轉型階段,這也是綠色消費與生活方式的窗口機遇期。綜合考慮推進高質量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建議將綠色消費放在更加突出的戰略地位,進一步完善二手循環經濟發展的配套稅務制度、知識產權制度和法律制度。
促進廢舊動力電池循環利用在《發展規劃》所列的重點工程與行動中,有一條為“廢舊動力電池循環利用行動”,這引起了市場的高度關注。
2013年以來,我國新能源汽車大規模推廣應用,按照動力電池4至6年使用壽命測算(家用車輛8-10年的使用壽命),2020年前后,國內動力電池已進入報廢高峰期。
招商證券曾測算,預計到2022年,我國將產生53萬噸退役鋰離子電池。東方證券則測算,到2025年,我國動力電池回收利用市場規模有望達370億元。
近年來,動力電池回收利用問題已經受到高度重視。2019年底,工信部發布《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服務網點建設和運營指南》;2020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提出,完善動力電池回收、梯次利用和再資源化的循環利用體系,鼓勵共建共用回收渠道。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也首次提出,加快建設動力電池回收利用體系。
整體而言,我國動力電池的循環利用還處在比較粗放的階段。上述《發展規劃》也提及,當前,動力電池、光伏組件等新型廢舊產品產生量大幅增長,回收拆解處理難度較大。
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副秘書長王子冬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現階段動力電池回收方最關注的是提取報廢電池中有價值的金屬材料,正規渠道的回收和處理成本高,往往是沒有回收資質的企業出價更高,最終拿到了電池。但電池回收拆解處理的過程并不簡單,企業并沒有真正關注是否用低碳、節能環保的方式來回收。
他認為,梯次利用也非易事,從電池的設計、生產環節,就應該考慮到后續的梯次使用潛力,而在梯次利用過程中,如何保證安全,如何溯源等等問題都沒有很好地解決。
有電動汽車動力電池行業人士呼吁,電池回收和梯次利用都處在發展初期,對市場的規范引導至關重要。
此次的《發展規劃》就提出,加強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溯源管理平臺建設,完善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回收利用溯源管理體系。推動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和廢舊動力電池梯次利用企業通過自建、共建、授權等方式,建設規范化回收服務網點。推進動力電池規范化梯次利用,提高余能檢測、殘值評估、重組利用、安全管理等技術水平等。
此外,加強廢舊動力電池再生利用與梯次利用成套化先進技術裝備推廣應用。完善動力電池回收利用標準體系。培育廢舊動力電池綜合利用骨干企業,促進廢舊動力電池循環利用產業發展。
王子冬向記者表示,在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下,廢舊動力電池循環利用,包括整個電動汽車行業都需要有更完備的頂層設計,真正把節能減排的理念貫徹其中。
(王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