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安慶市各地以發展綠色生態循環農業為突破口,開展農業綠色發展行動,實現生產清潔化、廢棄物資源化、產業模式生態化;推進有機肥替代化肥、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進一步提高資源利用率,實現生態和經濟效益雙豐收。
廢菌棒再利用 長出好蘑菇
1月13日上午,懷寧縣江鎮鎮新合村平菇生產基地大棚內,生長在菌棒上的平菇圓滾滾、白嫩嫩。幾名工人在菌棒之間忙著采摘、搬運平菇。
讓人想不到的是,生長平菇的菌棒來自于廢物再利用。近年來,新合村大力發展木耳種植產業,年增加集體經濟收入50萬元,是名副其實的“木耳村”,然而,每年近40萬棒的廢棄菌棒如何處理卻成了難題。
新合村黨總支副書記何東苗介紹,廢棄菌棒外面套有塑料薄膜,而菌棒中的菌渣及伴有木耳菌絲的木屑很難自然分解,如果處理不當,不僅占地方,還污染環境。“以前的處理方法往往是就近深埋,但隨著數量越來越多,深埋只能選擇更遠的地方,不僅費時費力,每次請挖機及運輸車輛的費用也高達兩萬多元。”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2020年,新合村曾和一家花卉公司合作,將廢棄菌棒中的菌渣制成有機肥料,希望通過無害化的方式處理這些廢菌棒,但在嘗試一段時間后,最終因人工成本較高而不得不放棄。
2021年,在農業專家的指導下,新合村投入2萬余元,購買了分離機、窩口機等設備,將木耳種植基地中的廢舊菌棒進行拆除破碎,并加入麥麩、稻糠等培養料,重新制成平菇菌棒,發展蘑菇產業。
再利用的廢菌棒,能產生較好的效益嗎?何東苗笑著說,每個平菇菌棒能產2斤左右的平菇,毛收入為七至八元,利潤可觀。“我們現在培育的平菇品種優、栽培周期短、菇蓋大、菇體韌性好、肉質厚,深受消費者喜愛,十分暢銷。”
“我在平菇生產基地干活,活不重,半年能掙一萬多,家里農活啥事兒也一點兒不耽誤。”大棚內,60多歲的村民張秀英說。
何東苗介紹,目前,平菇產業不僅給村集體帶來可觀收入,而且提供就業崗位30余個,預計每年帶動村民務工增收20余萬元。
“無用”瓜蔞皮 變身中藥材
1月13日下午,望江縣雷池鄉套口村豐鼎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大院內,金燦燦的瓜蔞皮晾曬在陽光下,散發出陣陣清香。
公司的烘干間內,收購來的瓜蔞皮堆疊在一起,經過近兩天的高溫烘干,外皮已經變得薄脆。
“瓜蔞渾身都是寶!”公司負責人胡勝利拾起一片瓜蔞皮介紹,除了瓜蔞子可以炒熟食用外,瓜蔞皮還可以入藥,有著清肺化痰、止咳平喘、潤腸通便等功效。
村“兩委”工作人員陳應介紹,套口村有種植瓜蔞的傳統,2012年前后,村里開始發展瓜蔞產業,目前已規模種植瓜蔞500余畝,瓜蔞成了該村的支柱產業。但在以前,面對收獲的新鮮瓜蔞,種植戶們提取瓜蔞內的籽,而瓜蔞皮卻成了人人嫌棄的“垃圾”。“很多種植戶將瓜蔞里面的籽掏出后,便將瓜蔞皮隨處丟棄。時間一長,河溝旁,田埂邊堆放的瓜蔞皮散發出陣陣酸臭味,影響村莊環境及村民生活。”陳應表示,村里每年組織清理瓜蔞皮都是一筆不小的開銷。
瓜蔞產業興旺了,同時大量的瓜蔞皮卻成了村民們的煩惱。2021年,套口村中藥材種植戶胡勝利在亳州參觀學習時,意外發現被丟棄的瓜蔞皮可以制成中藥材,具有較高的利用價值,便萌生了收購并加工瓜蔞皮的想法。
說干就干,當年9月,胡勝利便收購該村及附近地區廢棄瓜蔞皮100噸,并利用中藥材烘干設備烘干瓜蔞皮。此外,他還和亳州的制藥公司簽訂銷售協議,為瓜蔞皮打開銷路。
胡勝利說,瓜蔞皮加工后,一噸能售出一萬元左右,利潤大概在五千元左右,效益非常可觀。
每年9月至年底,是瓜蔞皮加工最繁忙的時段,烘干、翻曬、裝車、運輸……胡勝利大約要請四五十名村民幫忙,瓜蔞皮在實現物盡其用的同時,也給這里的村民帶來務工的機會。村民黃永蛾說:“我在這里負責翻曬瓜蔞皮,每天能掙到120元,日子越過越紅火。”
新的一年,胡勝利有新的發展計劃。“目前,已有的烘干設備已經不能滿足加工需要,今年打算再添置一條流水線,以提高效率和產量。”
種養結合 發展循環農業
1月14日,桐城市大關鎮王集村一個家庭農場內,鴨群在水面游來游去,百余頭小豬在豬圈中歡快吃食;一旁的蔬菜大棚內,十余名村民在采摘新鮮蔬菜;田埂上,幾名村民在挖宕種植果樹苗。
提起家庭農場采用生態養殖的好處,在這里長期務工的村民邢丹鳳說:“豬舍下方建有沼氣池,豬糞進入沼氣池后,通過發酵形成沼氣液,再由智能水肥一體機直接輸送到田間地頭,用來澆灌農作物,而生產的玉米、白菜殘邊等農作物又可以用來喂豬。這種種養結合的模式節約了養殖成本。”邢丹鳳介紹,農場每年養豬4000頭左右,沼液、沼渣作農作物肥料,僅這一項,每年就能節約成本萬余元,而且還改良了土壤,保護了環境。利用有機肥種植的農作物作為豬飼料,又保證了豬肉的品質。
農場池塘邊的養鴨基地,百余只鴨子游來游去。“可別小瞧了這些鴨子,它們用處大著呢。”邢丹鳳說。原來該農場圍繞鴨子做文章,實行“鴨—草—魚”混養模式,即用發酵鴨糞增加土地肥力,在魚塘及周邊種草,再以草養魚。
該農場這種種養結合、生態循環的農業模式,實現了無污染、零排放,生產的蔬菜達到了綠色無公害產品標準,市場上十分暢銷。因種養技術先進、肉菜品質優良,該農場先后被認定為安徽省“徽姑娘”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安徽農業大學產學研用實踐基地。
目前,該農場已發展成為一家集種植、養殖、采摘、垂釣、休閑娛樂為一體的現代化、集約化、原生態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業生產經營模式正朝著生態型、循環型、特色型發展,利用科技發展現代農業前景廣闊。”該農場技術負責人邢愛林滿懷信心地說。( 唐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