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能領域相關政策頻頻出臺,正在推動商業模式日趨完善和產業鏈日臻成熟。27日,受大盤影響,截至收盤,申萬儲能設備板塊跌1.60%,成分股大面積普跌。不過從板塊階段漲幅來看,近5日上漲3.37%,近20上漲12.55%,今年以來漲幅超過50%。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聯合發布推動新型儲能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以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為目標,將發展新型儲能作為提升能源電力系統調節能力。具體目標為:到2025年,實現新型儲能從商業化初期向規模化發展轉變。其中,裝機規模達3000萬千瓦以上。到2030年,實現新型儲能全面市場化發展。
此外,發改委近日還表示,堅持儲能技術多元化,推動鋰離子電池等相對成熟新型儲能技術成本持續下降和商業化規模應用,實現壓縮空氣、液流電池等長時儲能技術進入商業化發展初期。
儲能是新能源領域的一個重要細分領域,廣泛應用于工業、商業和家用領域。從板塊內上市公司業績層面來看,目前已有多家上市公司上半年業績預增。其中,易事特公告稱,預計上半年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042億元至2.413億元,同比增長10%至30%;科華數據預計上半年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783億元至2.161億元,增幅為65%至100%。
廣發證券分析指出,雙碳目標下,儲能市場面臨高成長性、高確定性。隨著2020年以來儲能系統成本快速下降疊加支持政策密集出臺,行業迎來三大變局:新增裝機向電化學儲能靠攏、應用場景向發電側與電網側靠攏、商業模式從單一向多樣化擴張,儲能商業化、規模化拐點漸行漸近。其中,電源側儲能短期以消納棄風棄光、新能源強制配儲為主,長期有待成本下探與模式延展補償收益;電網側儲能隨電力輔助服務市場化改革而逐步興起,驅動需求擴張;用戶側以工商業和家庭儲能削峰填谷為主,充換電站、5G基站、數據中心等高耗能行業配儲降低用電成本。與此同時,儲能產業鏈日臻成熟,龍頭效應展現,儲能電池和儲能變流器有望率先受益于儲能需求的快速增長。(高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