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消費 > 正文

我國將繼續加大工作力度 提升全國碳市場數據質量

來源:中國能源網2021-07-19 10:53:59

首批納入全國碳市場的2225家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其中一部分已經在部分地方試點參與過碳排放權交易,有的則是首次參與。

全國碳市場的開啟將在今后很長一段時間推動這些企業持續減排、綠色轉型,這是壓力,也是一次篩選。部分過剩的煤電產能將會在全國碳交易的持續推進過程中被逐漸淘汰,而綠色電力的先行者將通過碳交易獲得更多資金和機會。

今年是全國碳市場的首個履約期,占據我國碳排放總量40%以上的電力行業被先行納入,鋼鐵、建材、石化等行業也已開始籌備納入全國碳市場的相關工作,八大高耗能行業將逐步納入。據業內預計,全國碳交易市場初期年成交額可達到約100億元。

國網能源院發布的《中國能源電力發展展望2020》報告顯示,隨著終端電氣化水平持續提升,電力需求將在2035年前保持快速增長,或將在2050年增長至12.4萬億-14.7萬億千瓦時。部分碳排放將從終端用能部門逐步轉移到電力行業,電能將逐步占據終端用能的核心地位,電力部門也將成為最主要的碳排放源。

此外,電力行業還具備自動化管理程度高、數據準確易核實等特點。但即便如此,隨著全國碳市場開市,電力行業依舊面臨配額、核查、短期成本上升等問題。

不同區域電企履約壓力有差

在華北電力大學教授袁家??磥?,全國碳市場上線后,對于參與碳排放權交易的2225家發電企業來說,初期成本負擔不大。一是因為預期碳價不高,二是總配額缺口較小,三則要看履約方式,是單個電廠獨立履約還是發電集團整體履約,一般來說,后者內部做平的空間很大。

換言之,如果是發電集團進行整體履約,那么集團名下的發電廠,履約情況較好的可以為履約難度大的暫時承擔一定的履約壓力。

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在7月14日舉行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表示,從全國7個地方碳交易試點運行情況看,近兩年加權平均碳價約在40元人民幣左右。

從國際經驗來看,隨著減排進程不斷加快,配額分配當隨之不斷收緊以匹配市場情況避免產生配額過剩的情況,對減排工作產生不良影響。但有專家表示,全國碳市場上線初期的配額發放不會太過嚴格,以給予企業適應和過渡的時間??梢钥隙ǖ氖?,碳價將會隨著配額發放的收緊而攀升。

根據中國碳論壇及ICF國際咨詢公司聯合發布的《2020年中國碳價調查》顯示,41%來自電力行業的受訪者在被問及全國碳市場模擬運行階段的配額分配情況時,表示與其履約需求相當,28%表示需要從市場上購買配額以滿足履約需求,剩下的25%則表示有多余的配額可供交易。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區域的發電企業的履約壓力差距可能較大。碳市場是依托于不同的行業開展的,但是不同地方也有各自的碳達峰目標和任務需要完成。

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彭文生就在日前舉辦的“碳中和是中國社會經濟發展新引擎”主題研討會上指出,山西、內蒙古、陜西等地對煤礦、電力等行業的稅收依賴度高,對居民收入、就業等經濟發展重點具有較大影響。如何轉型,怎樣提供新的就業機會,怎樣為經濟提供新的增長點,就成了這些地方綠色低碳轉型過程中更需要考慮的問題,這可能需要相應的公共政策,尤其是財政轉移支付支持。

考慮到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實際情況,不同區域的發展水平、產業結構各不相同,碳減排行動對不同地方GDP、全要素生產率、就業等方面的影響也存在差異。因此,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劉俏認為,未來嘗試采取區域性碳價或許可以使碳價機制更好地發揮引導碳資源有效配置的作用。

碳價電價聯動傳導成本壓力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副會長、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黨委書記、總工程師李新創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全國碳市場上線后,還有諸多方面需要重點開展研究,并配套完善相關政策及標準,“溫室氣體排放檢測、報告和核查(MRV)技術規范”就是其中之一。

現階段我國采用核算方法進行核查,但同時也正在部分行業開展連續監測的試點示范。

“從目前的技術水平看,即便是實測也存在一定的誤差,即便是采取了實測方式的美國加州,也依舊沒有完全放棄核算方式。”北京中創碳投科技有限公司首席分析師、投融資與國際項目總監陳志斌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連續監測還涉及設備加裝,有可能會增加企業成本,未來對生產流程較長、工序較為復雜的行業來說,實測的成本可能會比較高。

華能碳資產公司總法律顧問鐘青博士認為,連續在線監測(CEMS)比人工物料平衡法核算具有較大優勢,可以在電力等“非組織排放”較少的行業推廣,并通過與物料平衡相互驗證達到降低核查成本、提高排放核算準確度的目標。

未來會采用哪種方式,李新創認為,應該結合不同行業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同時兩種方式也可以實現并存,起到互為交叉驗證的作用。

此外,陳志斌還提到,比起溫室氣體排放的監測,或許更應該在能源消費側監測上加大投入。因為不論是使用煤、電還是天然氣,能源消費側的監測都相對成熟。

3月底,南方電網已經在國內率先建成首個能源消費側碳排放監測平臺,實現對南方電網經營區范圍內各區域、各行業乃至各企業的碳排放總量、單位GDP碳排放強度的測算及動態監測。

趙英民表示,總體來說全國碳市場數據質量是符合要求的,下一步將繼續加大工作力度,進一步提升全國碳市場數據質量。

不同于歐盟等全球其他碳市場,我國電力市場的定價機制一定程度上減弱了碳排放權交易通過電價傳導,從而促進全社會采取節電減排措施的機制。

近期,國家發改委表示,按照進一步深化電價市場化改革要求,下一步要完善居民階梯電價制度,逐步緩解電價交叉補貼,使電力價格更好地反映供電成本,還原電力的商品屬性,形成更加充分反映用電成本、供求關系和資源稀缺程度的居民電價機制。長期以來我國試行較低的居民用電價格,居民電價較大幅度低于供電成本,是因為工商用戶承擔了相應的交叉補貼。與國際上其他國家相比,我國居民電價偏低,工商業電價偏高。

在6月29日舉辦的“碳中和是中國社會經濟發展新引擎”主題研討會上,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院長、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原所長賈康回答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提問時表示,通過比價關系改進和價格形成機制改革,將減排壓力一定程度上向后端用戶傳導,就要進一步在前后端的中間環節攻堅克難推進電力能源和其他實際生活中間物品的比價關系優化,從而使大家產生一種內在的由自身利益考慮引導的節能降耗、綠色低碳發展的動力。(王晨)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