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消費 > 正文

中國等全球主要市場在大力推進電動化和碳中和

來源:中國汽車報網2021-06-24 15:29:22

前有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續肆虐,后有全球范圍內的半導體芯片短缺,但這些并不能動搖日本車企投資未來的決心。

近日,日本各大車企陸續公布了2021財年(2021年4月~2022年3月)的研發預算。豐田、本田、日產、馬自達、三菱、斯巴魯6大車企的研發預算合計達到28870億日元(約合1681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6.8%。除了三菱外,均有不同幅度的上漲。至于鈴木,雖未透露詳細數字,但在年初公布的5年規劃中稱,其研發費用將達到2000億日元,平均下來每年大約400億日元。合起來看,日本7大車企的2021財年研發預算接近3萬億日元。

“我們要對電動汽車、碳減排、軟件開發、智能網聯等所有領域進行投資。”豐田汽車董事、首席財務官近健太在解釋了研發投入持續加碼的幕后原因。事實上,在“新四化”轉型的時代背景下,這些也是其他車企投資的重心所在。

♦ 多家車企研發預算創紀錄

近年來,作為日本汽車行業三巨頭的豐田、本田和日產的研發預算持續走高。其中,在日本乃至全球各大車企中,豐田歷年來的研發投入都是數一數二的。對于2021財年,豐田的研發預算高達11600億日元,這也刷新了豐田歷年來的最高研發紀錄。

一直以來,豐田對于研發都非常重視,在去年疫情最嚴重的時刻,不少車企和零部件廠商均表示要削減研發投入,暫停自動駕駛等前沿技術的開發,而當時豐田獨樹一幟,明確表態稱,計劃推遲部分新車型的發布,但該公司不打算削減在下一代技術領域的巨額投資,而是把研發支出穩定在1.1萬億日元,占總營收的比例從3.7%提升到4.6%。而今來看,豐田能發展成為全球數一數二的車企,這種在關鍵時刻的果斷和超前的眼光是功不可沒的。

除了電動化領域,智能網聯、軟件系統等也消耗著豐田的大筆資金。今年2月,豐田在位于日本靜岡縣裾野市的東富士工廠舊址舉行了“編織之城”奠基儀式。這座“未來之城”坐落在富士山下,未來在這里行駛的車輛都將是零排放自動駕駛汽車。豐田章男表示,“編織之城”項目是他個人的夢想,也進一步證明豐田向“移動出行服務供應商”轉型的決心。

作為與豐田互相持股的合作伙伴,馬自達的2021財年研發預算為1280億日元,與上年同期基本持平。近年來汽車行業的變革,也使得素有“小而美”之譽的馬自達也開始將部分精力放在電動化方面,其首款純電動汽車MX-30于去年5月在日本廣島工廠開始投產,隨后登陸歐洲市場。不久前馬自達社長丸本明對外宣布,到2030年,其在全球生產的汽車中,純電動汽車的占比將由此前計劃的5%提升至25%。另外,馬自達還入股了豐田與軟銀組建的自動駕駛合資公司Monet。

♦ “節衣縮食”投資新技術

與其他經營相對穩定的日本車企相比,日產和三菱近年來的虧損尤為引人注目,因為這兩家車企連年虧損并非完全是由于疫情。為了扭虧為盈,日產在去年提出重組計劃,加大瘦身和成本削減力度,計劃削減20%的全球產品線,全球年產能也削減20%,至540萬輛。

不過,這種“節衣縮食”并沒有影響到其對未來的投資,日產本財年的研發預算達到5400億日元,同比增長7.2%。同時,在雷諾-日產-三菱聯盟內部,自動駕駛技術研發由日產主導。

為了獲得更多協同效應,日產、雷諾、三菱將更加專注于共享電動汽車部件,例如電池、電機和電子產品。另外,今年5月,日產宣布,為加強公司電動汽車業務,將以每股69.85歐元的價格出售其所持的所有戴姆勒股份。按計劃,到2023年日產將在全球售出至少100萬輛搭載電動化技術的汽車,到21世紀30年代初期實現核心市場新車型100%電動化,到2050年在整個集團企業運營和產品生命周期實現碳中和。

至于三菱汽車,則是惟一一家研發預算明顯下滑的日本主要車企,這與其糟糕的財務狀況不無關系。在剛剛過去的2020財年,三菱汽車出現了3123億日元的凈虧損,虧損額較上一財年攀升了10多倍。不過,其研發投入降幅并不算大,而該公司旗下的歐藍德插混版是歐洲電動汽車市場上最暢銷的車型之一。在中國,廣汽三菱日前發布了全新純電動SUV阿圖柯的官方諜照。阿圖柯是三菱在中國推出的首款純電動SUV,由廣汽集團與三菱共同合作開發,專為中國消費者設計,新車有望于今年年底上市。

♦ 追趕“新四化”浪潮

除了上述日本車企,“技術宅”本田和“獨行俠”鈴木也都在新財年加碼投資,以應對“新四化”的趨勢。其中,本田雖然在銷量上只有豐田的大約一半,但研發費用并未相差太多。對于2021財年,本田給出的研發預算是8400億日元,同比增長7.7%。對此,本田董事竹內弘平指出,這是為了使得現有的內燃機產品,向著電動化和安全方向順利轉變。

當前,本田正在加快新四化轉型,尤其是在電動化方面。今年4月,本田新任掌門人三部敏宏正式就位,隨即公布了一項雄心勃勃的電動化發展計劃,目標是到2040年,使得純電動汽車和燃料電池車的全球銷量占比達到100%。這使得本田成為日本首家宣布將完全拋棄內燃機的汽車制造商。在加大投資的同時,本田還強調,在剛剛過去的2020財年,其削減了2000億日元的固定成本。

至于鈴木汽車,在日本業界以特立獨行、小而強大著稱,在2019年與豐田進行互相持股前,一直堅持聚焦小型車和微型車業務。與豐田達成合作后,背靠豐田,鈴木也逐漸在電動化和自動駕駛領域發力。鈴木沒有單獨公布2021財年研發預算,但從其5年規劃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今年年初,鈴木公布了未來5年發展規劃,明確未來5年將大力開發混動車和電動汽車,研發費用將達2000億日元。看來,在“新四化”浪潮下,一直特立獨行的鈴木也不得不被時代的浪潮所裹挾。

♦ 日本車企電動化“總動員”

電動化是“吸金”大戶,也是豐田本財年研發預算的重中之重。在今年4月的上海車展上,豐田展示了全方位電動化技術,混合動力車、插電式混合動力車、純電動汽車、氫燃料電池車一一登場。尤其是在熱度攀升的氫燃料電池車領域,去年6月,豐田聯合億華通、一汽、北汽、廣汽、東風5家中國企業宣布成立“聯合燃料電池系統研發(北京)有限公司”,并成為第一大股東。今年3月,豐田與億華通簽約,宣布成立旨在推進商用車燃料電池系統事業的合資公司,即“華豐燃料電池有限公司”。

相比其他日本車企本財年研發預算6%、7%的增幅,斯巴魯高達18%的同比增長顯得格外引人注目。在一眾車企中,斯巴魯的研發投入并不算高,但增幅卻是最大的,接近2成的增幅在歷年非常少見。這可能是由于去年疫情防控期間斯巴魯研發費用相對低造成的,但也可以看出斯巴魯在重新蓄力。

財報數據顯示,2019財年斯巴魯的研發投入為1187億日元,2020財年降至1016億日元。隨著疫情得到相對控制,斯巴魯開始重新發力,2021財年研發預算提升至1200億日元,超過了疫情之前。

以對置發動機和全時四驅技術而著稱的斯巴魯正在加速擁抱電動化。今年5月,斯巴魯公布了其正在開發的首款純電動車型——Solterra,預計2022年在日本上市,后期也會進入美國、加拿大、歐洲和中國市場。這是斯巴魯旗下第一款采用電動汽車專用平臺打造的車型,定位為中型純電動SUV。另外,斯巴魯計劃到21世紀30年代中期使其全球銷售的車型轉向電動化,而到2050年,斯巴魯將把新車二氧化碳排放量較2010年減少90%。值得注意的是,在電動化方面,斯巴魯同樣得到了豐田的支持,Solterra及其電動汽車專用平臺都是由斯巴魯和豐田聯合開發的。

考慮到汽車業正在向新四化加速轉型,且中國、歐洲、日本、美國等全球主要市場在大力推進電動化和碳中和,可以說,日本車企在前沿領域維持高研發投入既是目光長遠的表現,也是為了增強競爭力的現實之舉。(張冬梅)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