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發展趨勢看,“十四五”期間我國物流業仍將保持5%-6%的增長速度,處于增量擴張階段。按此速度,到“十四五”末期全國物流總額將增加60萬億元,2020年我國物流總額是300萬億元,到2025年將會增加到360萬億元,說明我國物流業仍具有較大的發展空間,這需要把握未來物流業發展的基本趨勢,這也為汽車產業創造了巨大的市場機遇。6月9日,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副會長蔡進在2021全國汽車零部件物流大會上指出,我國物流行業要對未來物流發展的新趨勢、新格局有所把握。未來,我國物流總額每增加10萬億元,就會釋放出近100萬輛載貨汽車的市場需求,“十四五”期間將會釋放500萬輛載貨汽車的市場需求。同樣,汽車零部件市場規模也將會相應進一步擴大,需要把握好我國物流業高質量發展的新格局所形成的挑戰與機遇。
2021年是我國“十四五”規劃的第一年,我國社會經濟由全面實現小康社會開始進入到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的新階段,我國物流行業在轉型升級發展過程中將發生深刻變化,這對于汽車及物流裝備產業既是挑戰更是機遇。
蔡進認為,在“十四五”期間甚至更長時間內,我國物流業高質量發展格局將會不斷變化。我國物流業要抓住高質量發展的機遇,迎接行業發展的新格局,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思考:一是運營數字化。物流發展新格局首先就在于全流程數字化運營,實現物流全過程的無縫銜接,這就要求車輛不僅是智能化,而是要實現車輛數字化,不僅車輛本身的數字化,更要實現車輛運營的數字化。二是操作智能化。物流智能化可以形象的用“四無”來表達,即無人車、無人倉、無人機、無人港。目前,智能化發展在汽車裝備中已經取得了一定成績,無人駕駛已經達到了L4級,L5級就是真正意義的無人操作,這對智能化操作要求將更高。三是組織專業化。目前,我國物流組織基本上是粗放的,是以產品為基礎形成物流組織活動,對物流裝備的要求不高。未來,物流運作將不以產品為基礎,而是以產業為依托,比如做汽車物流的會專注于做汽車物流,這要求汽車裝備更加精細和專業,需要行業向精益化、專業化、標準化方向發展。四是產業服務化。未來,物流服務將不再是提供運輸或倉儲等單一環節的服務,而是提供從生產到消費的全鏈條、全方位的解決方案。在這樣服務業態的轉變過程中,汽車不能僅作為產品,而是作為整體解決方案的其中一個物流元素。換言之,對于客戶來講,購買的是全流程的服務方案,而車輛是作為購買服務的其中一環,未來的業態是賣服務送產品,業態發生了實質改變。目前,行業中已經出現了一些雛形,比如汽車租賃,但還沒有將租賃這一服務元素與整體物流解決方案銜接起來。五是發展低碳化。我國已經提出了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汽車行業在低碳化發展過程中比較領先,已經采取了減排、車輛輕量化等措施。未來,物流低碳化發展趨勢將會越來越顯著,對于汽車裝備也會提出更高的要求。六是治理網絡化。現階段治理更多的是屬于公司治理,是由各企業治理各自的業務板塊,但行業需要的是供應鏈治理模式,需要上下游能夠形成流程化的治理方案,打造網絡化治理模式。從汽車行業來說,就是發展車聯網,目前汽車品牌格局已經基本固化,技術水平也基本同質,需要通過網絡化治理,形成車聯網,做出新業態,最終形成產業服務化。七是產業生態化。物流產業也好,汽車產業也好,都不能從單一產業出發,而是需要相互融合。比如目前生產一款車需要經過客戶使用后,才會發現各種問題,再去改進,這樣的組織模式效率低下,還會造成資源的浪費。未來,如果生產一款新車,車型的需求會與物流融合起來形成一種生態,在這樣的生態圈內將問題和痛點提前解決。八是裝備高端化。現階段,我國物流用工人員80后是主體,而90后、00后將逐漸成為勞動力主體。老一輩認為性價比好就可以,只把車輛當作一種工具去使用。但是,未來的年輕人消費觀念不一樣,對于購車的考慮不僅僅是性價比,而是會綜合考慮車輛的舒適度、安全性、穩定性等多方面,比如現在自動檔載貨汽車越來越受到歡迎。(孟凡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