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與氣候變化是當今國際社會的重要議程之一。自從巴黎協定簽定以來,全球已經有100多個國家提出了碳達峰和碳中和的目標,中國在不久前做出了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的承諾,美國也重返巴黎協定。很顯然,碳中和、碳達峰將掀起一場全球的系統性變革,孕育大量創新、創業和投資的機會。在日前舉辦的國際金融論壇春季會議上,與會各路精英就如何加強低碳環保領域的各方合作發表了看法。
“我們正在迎來30年一遇的技術熱潮,這次是與氣候相關的重大機遇。企業家、公司和政府齊心協力創造創新,以幫助世界實現碳中和轉型。好在解決氣候變化問題的政治意愿正在逐步增強,中國已經和歐盟一起成為綠色金融的領導者。現在中東、拉丁美洲和非洲的國家也在跟進。”在國際金融論壇理事、美國保爾森基金會副主席兼總裁戴青麗看來,推動綠色低碳合作的政治意愿十分重要,但仍然需要調動私人資本加入合作。
戴青麗觀察到的一個好現象是——氣候變化現在正成為一門好生意,私人資本正在躍躍欲試,綠色金融正在從慈善領域進入商業主流,“新冠肺炎疫情和氣候災害表明了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金融機構已經意識到氣候風險對金融穩定構成的巨大威脅。世界領先的投資銀行、對沖基金和其他金融機構已將綠色轉型作為一項日益重要的任務,并準備而且正在利用其平臺的力量進行倡導。例如,根據彭博新能源財經的數據,2020年有5010億美元的資金被投入能源轉型;企業對氣候的投資也正在成為主流,像特斯拉的股票在去年飆升了740%,”
戴青麗還說,中國將成為氣候商業熱潮的核心,不僅因為中國的排放規模創造了機會,而且還因為中國正在成為創新綠色金融和清潔技術的領導者。
國際金融論壇副主席、歐洲碳定價行動小組主席、法國前財長阿爾方戴利表示,只要世界上的三大經濟體也是三大排放者——中國、美國、歐盟開展合作,就會對全球產生重大的影響。
世界資源研究所高級顧問、聯合國前副秘書長索爾海姆介紹說,中歐正在聯合制定全球綠色投資指南,為將來創造更好的投資環境。
國際金融論壇副主席、金磚國家新發展銀行副行長、世界銀行原副行長祝憲表示,中國和美國在氣候變化上確實應該進行合作,雖然在相關市場和技術領域,雙方存在某種程度的競爭是不可避免的,但競爭應該厘清邊界,以公平、透明的方式去做符合全球利益的事。
中國美國商會主席葛國瑞也表示,應對氣候變化是中國和美國共同的目標。在一些尚未開發的技術產品和服務領域,中美企業可以共同研發與合作,“我們要是在公共衛生、氣候變化、碳中和方面有所突破,或許中美的關系可以有一個好轉。商業是兩大國之間的基礎,我們始終認為中美的商業是壓艙石和推進器”。
實際上,無論是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還是中美、中歐之間,都在低碳環保領域存在廣泛的合作空間。
“中國是綠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生態文明建設也是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重點內容。”絲路基金總經理王燕之表示,高質量建設“一帶一路”必須要看到碳中和與氣候變化對于各國和世界經濟結構調整的影響,所以必須要加大對碳中和領域的投資布局,探索更加符合環境和社會要求的最優的資源配置。他認為,金融機構,特別是直接投資的股權投資者要根據不同國家和市場的情況結合自身的資金、風險偏好來投資,從而在碳中和領域發揮積極的作用。
王燕之介紹說,絲路基金成立以來,堅持綠色和可持續的投資理念,在推動共建綠色絲綢之路方面做了一些探索。目前,絲路基金在綠色領域的投資項目已經接近30個,覆蓋的領域包括水電、風電、太陽能、固廢處理、綠色交通,基本占到了投資項目的三分之二,其投資國家既涉及發達國家,也包括發展中國家。
“低碳領域的國際合作對我們做境外直投的影響是很直接的。哪些項目是綠色的項目?怎么計量碳排放?綠色概念怎么體現?碳減排如何實現跨國融合?這都將成為國際合作的重點,特別是新國際標準制定的重點。”王燕之希望各個方面都要以更加開放的方式探討低碳投資規則的制定。
“氣候變化是所有人面臨的重大的危機,我們要達到碳中和,它將影響到地區以及收入的分配。現在世界需要建立一個人類命運共同體,并且根據綠色和低碳的發展目標來進行演進,所有的國家都應該承擔起自己的責任。”羅斯柴爾德基金會主席雅各布·羅斯柴爾德的發言道出了與會人士的心聲,無論是推動世界經濟從疫情中復蘇,還是達成碳中和目標,都離不開國際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