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居民投資意識增強,理財需求顯著提升,在大資管背景下,公募基金市場仍有較大上升空間,各類機構都具備發展機遇。在良性市場競爭環境下,獨立基金銷售機構與各個基金公司的合作關系有望更加密切,不僅給投資者創造更多的選擇空間,也能夠推動獨立基金銷售機構的發展。整體來看,短期內銀行仍將占據優勢地位,之后隨著年輕投資者的可支配收入提升,獨立基金銷售機構有望憑借自身的平臺優勢,進一步提升市場份額。
這可能是行業發展的一個里程碑事件。
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日前公示了2021年一季度銷售機構非貨公募基金銷售保有規模情況,銀行、券商、第三方,誰主導公募基金銷售江山?謎底隨即公開。
整體來看,已公布的100家基金代銷機構中,包括中信證券、廣發證券、華泰證券、國信證券、招商證券等47家證券公司,招商銀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等31家銀行機構,螞蟻基金、天天基金等21家第三方銷售機構,以及中國人壽1家保險公司。
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螞蟻基金的非貨幣基金保有規模已經超過老牌基金銷售渠道招商銀行,以8901億元位居全行業之首。除螞蟻基金和招商銀行之外,工行、中行、天天基金、建行等基金銷售機構的非貨幣基金保有規模也均超過了4000億元。
從各渠道公募基金銷售保有規模占比來看,銀行仍是第一大渠道;但就市場份額角度而言,銀行、基金公司直銷市場份額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券商占比提升,獨立三方機構占比也持續提升。
最新基金代銷數據披露
根據中基協數據,以權益類基金保有規模為統計口徑,招商銀行的保有規模居首,達到6711億元,螞蟻基金和工商銀行緊隨其后,保有規模分別為5719億元和4992億元。
除此以外,還有建設銀行、天天基金、中國銀行等3家機構的權益類基金保有規模也超過3000億元,權益類基金保有規模在千億元以上的機構合計有13家。
雖然證券公司數量較多,但銀行在權益類基金保有規模上仍具有優勢。100家機構的權益類基金總保有規模為5.43萬億元,其中,銀行的保有規模合計達3.32萬億元,占總保有規模的61.12%;證券公司的保有規模合計為8750億元,占總保有規模的16.12%。
此外,第三方代銷機構的權益類基金保有規模為1.22萬億元,占100家機構的權益類基金總保有規模的22.44%;中國人壽權益類基金保有規模為126億元,占比達2.32%。
從非貨幣基金保有規模來看,螞蟻基金躍居行業首位,規模達到8901億元,招商銀行、工商銀行排名第二、三名,非貨幣基金保有規模分別為7079億元、5366億元。
總共有16家代銷機構的非貨幣基金保有規模在千億元級別,包括12家銀行,螞蟻基金、天天基金、騰安基金等3家第三方代銷機構,以及中信證券1家券商。
揭開券商基金代銷“底牌”
在前100名中,證券公司占比就達到了47家。相較而言,僅有31家銀行和21家第三方銷售機構及1家保險公司,占據“半壁江山”。各家券商的公募銷售保有規模的被首次官方曝光,業績一目了然。
進一步來看,就證券公司代銷規模排名來看,位居頭把交椅的是中信證券,第一季度其權益口徑保有規模達1298億元,也是47家證券公司中規模唯一超千億元的。
廣發證券(741億元)、華泰證券(545億元)、國信證券(515億元)和招商證券(496億元)位居其后,保有規模也均超過或接近500億元。
位居第二梯隊的其他15家證券公司一季度權益口徑保有規模也均超過百億元,分別包括:興業證券、中信建投證券、平安證券、中國銀河證券、東方證券、申萬宏源證券、方正證券、國泰君安證券、海通證券、中金財富證券、長江證券、國金證券、安信證券、中泰證券、光大證券。
此次榜單中表現令人刮目相看的券商較多,例如興業證券券商排行第6,行業排名23。在興業證券財富管理人士看來,堅持為投資者挑選頭部機構的好產品,是興業證券財富管理業務的重點特色。
“衡量財富機構能力的指標有很多,銷售能力是一方面,保有能力也只是一方面,還有更多的數據提現在業務細節中,對應不同的業務思考與邏輯。比如基金投顧試點機構之前比較習慣用的客戶盈利占比,再比如客戶資金的久期。”有行業人士評價稱。
事實上,就在剛性兌付時代,券商經紀業務向財富管理的轉型一度處于煎熬中,作為代銷金融產品的渠道而言,券商在客戶數量等方面的競爭力遠遜于銀行、互聯網財富管理機構。權益投資時代的到來,使得對資本市場有深刻理解的券商,在基金代銷上優勢盡顯。
進一步來看,券商從“交易導向”向“財富管理”轉型的標志之一就是業務模式從過往單一的通道功能轉變為“資產配置”模式,從而讓經紀業務的盈利來源更多元。
資產配置模式,需要券商從全市場遴選金融產品,為客戶構建配置方案,提供專業服務,其上下游價值鏈可以拆分為:上游的客戶獲取/渠道建設;中游的產品線搭建、投資顧問人才培養、資產配置能力提升;下游的客戶服務、科技實力等諸多環節。
2020年權益資產大爆發,居民的投資意愿甚至超越2015年牛市時水平。以公募基金為例,2020年偏股型基金資產規模增長了2.5萬億元,達到5.6萬億元,總規模已創歷史新高。同期,新發公募基金份額達3.05萬億份,同比增長105.86%,其中64.94%的份額由股票及混合型基金貢獻。從這份數據來看,可見在此風口下,券商的基金代銷業務、投顧組合業務及基金買方投顧業務均借勢實現大跨越。
行業前景可期
針對本次中基協披露的基金代銷數據,中金公司認為,基于保有量的排名有助于規范基金銷售、抑制“贖舊買新”、優化銷售機構考核機制,強化引導居民長期理性投資,在帶來資本市場長期資金供給的同時、提升居民投資回報的“獲得感”,繼而形成良性循環。與此同時,排名的透明化亦有助于形成頭部機構的“口碑效應”,對于基金公司選擇合作機構、投資者選擇購買平臺均具備正向引導作用,預計真正“以客戶為中心”而非“以產品銷售為中心”的頭部渠道有望強者恒強。
目前,商業銀行、證券公司和獨立基金銷售機構代銷與基金公司直銷為主要基金銷售渠道。而商業銀行依舊在基金代銷業務中占據主導地位。事實上,一直以來,商業銀行也一直是公募基金傳統的銷售渠道,尤其是招商銀行和工商銀行,歷來被稱為基金銷售領域的“雙巨頭”。
此外,以螞蟻基金和天天基金為代表的線上第三方代銷機構近年來的成長也不可小覷。
去年以來,本來就更注重持續營銷的天天基金和螞蟻基金等頭部互聯網平臺發力新基金發行,各類爆款產品層出不窮,在新發基金上的話語權明顯提升。其中,螞蟻基金代銷的5只創新未來基金,不到10個工作日全部售罄,合計募資600億元。就本次數據來看,天天基金第一季度即以3750億元的保有規模躋身前五,而螞蟻基金同期保有規模更是高達6711億元。
有業內人士表示,獨立第三方機構代銷基金可以讓基金公司擁有更多的渠道,借助其獨立視角挑選出并被客戶認可的基金,也更具市場價值,可以作為新基金產品開發時的數據參考。且如果一家基金公司的代銷渠道多,他的溢價能力也可能因此得到改善。
另有業內人士就此分析稱,作為基金傳統銷售渠道,當前來自銀行的資金量與客戶保有量仍非常大。從2015年-2019年各渠道公募基金銷售保有規模占比來看,銀行、基金公司直銷市場份額均有不同程度下降,證券公司占比維持穩定,而獨立三方機構占比則提升近9個百分點。由此可見,券商和互聯網等其他第三方代銷機構在短期內仍無法取代其地位,但未來有望持續搶占銀行市場份額。
“未來資本市場進入大時代,券商不斷發力財富管理,搶占企業主客戶,互聯網三方抓住年輕用戶,兩者將不斷搶占銀行市場份額。”上述人士稱,未來,銀行仍占主導優勢,互聯網三方第二,券商整體排名第三,三類金融機構頭部均可能獲得較高的市場份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