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網紅飲料品牌元氣森林發布致歉聲明,稱在乳茶的產品標識和宣傳中,沒有說清楚“0蔗糖”與“0糖”的區別,容易引發誤解,并對產品包裝進行修正升級。
事實上,A股不少公司同樣享受著“零添加紅利”,記者注意到,在監管大棒隨時落地的情況下,醬油行業反而是快馬加鞭營銷“零添加”概念,力圖“收割”最后一波消費者。
“零添加”或退出歷史舞臺
目前,調味品行業與“零添加”概念深度綁定。在醬油這個類別中,海天特級0金標生抽、欣和六月鮮特級醬油、千禾零添加醬油380天、廚邦純釀醬油、味事達貝比鮮釀造醬油等都有類似的標識和宣傳。
引發爭議的是,雖然都是宣稱“零添加”,但各自的內涵并不相同,企業所謂的“零添加”概念,在沒有國家標準背書的情況下,更多是一種噱頭。
去年開始,國家相關監管部門相繼規范“零添加”宣傳。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于2020年7月發布公開征求公告,在食品標識監督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第三十二條中指出,食品標識不得標注下列內容,包括“對于食品中不含有或者未使用的物質,以‘不添加’‘零添加’‘不含有’或類似字樣強調不含有或者未使用的”。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對《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簽通則》進行了第二輪征求意見,規范“零添加”標注同樣被提及。
種種跡象表明,未來食品標識當中的“不添加”“零添加”“不含有”這類字樣可能退出歷史舞臺。據了解,在日前召開的中炬高新股東大會上,公司高管也表示,“零添加”概念不是完全法定的,也沒有規范的法規,各個廠商都有自己的定義。目前來看,政府會出臺政策,行業協會也在慢慢出臺“零添加”規范,這可能將打擊市場,之后各家可能會調整。
龍頭企業畫風突變
讓人費解的是,“零添加”標識政策生變在即,相比在新規發布之前部分乳品品牌已經提前更換包裝,醬油行業反倒是抓緊最后的紅利期。
多家經銷商反饋,今年千禾味業對“零添加”產品的支持更多,所以經銷商的營銷資源也針對性地向“零添加”傾斜,通過組合裝和贈品的形式來拼命做大“零添加”產品份額。
據了解,千禾味業主打“零添加”牌,2008年公司首推“零添加”醬油,這幾年更是全力發展“零添加”產品。去年千禾味業公司營業收入近17億元,相比2017年的9.5億元,增幅近八成。
耐人尋味的是,去年年中,醬油行業的龍頭老大海天味業仍然對“零添加”概念不屑一顧,認為它不是醬油最核心的訴求點,“醬油最核心的是健康和好吃,不是什么都不加就健康,‘零添加’ 只是某些企業的策略問題。”
不過,該公司隨后卻畫風突變,不僅積極推出“零添加”產品,從今年年初的調研來看,公司高管更是判斷,“零添加”將是未來行業潛在的爆發點,保守估計會有200億-300億元的市場。
收割最后一批消費者
對于“零添加”概念不退反進,醬油企業反常背后,藏有怎樣的玄機?
記者接觸的滬上券商分析師表示,“零添加”這個概念雖然現階段是莫衷一是,但部分消費者很認。從實地調研來看,貨架上一排的醬油,不少消費者對價格偏高的“零添加”醬油情有獨鐘,春節期間不少打著該旗號的醬油被一搶而空。
對于醬油企業來說,整個行業一直低速增長,目前“零添加”則成為產品高端化和多樣化的首推概念,“你看千禾味業,雖然業績基數低,但近些年卻是增速迅猛,這對于調味品行業來說相當少見。”
曾經到千禾味業調研的機構人士也向記者透露,公司方面認為前述兩個監管文件都還沒有落地,處于征求意見階段,之后頒布實施也會有過渡期,讓企業有時間去消化。因此,公司想借這個不算短的真空期,擴大“零添加”產品的影響力,“這樣即便哪天叫停,這個概念已經深入人心。”畢竟兩個文件規范的是產品外包裝,現階段廣告上的措辭并不受影響。
復購率低之死循環
即便如此,記者從業內人士處了解到,事實上“零添加”醬油復購率并不高。
在多個場合,千禾味業曾反復強調,對手產品的“零添加”是指不含防腐劑或不含色素,而千禾的零添加原材料就是水、大豆、小麥、鹽。不過,公司也坦承,醬油不加味精的話就會缺少鮮味,如何在不加味精的情況下依然保持鮮味,是要解決的問題。海天味業方面也直言,“‘零添加’需求很強烈,最難的是增鮮部分。”
目前不少“零添加”醬油正陷入死循環:產品定價越高,消費者就會越挑剔,因為口味達不到要求,復購率就降低。而企業對于“零添加”醬油定價較高,也是因為復購率不夠倒逼價格很高。
實際上,在業內人士看來,對于消費者來說,“零添加”的參考價值并不高,消費者不必太在意于“零添加”字樣。按照規定,食品中的所有添加物都必須清楚列明于配料表,消費者完全可以從產品的配料表出發,關注于“有什么”而不必糾結于“沒什么”。
(記者 江芬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