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奢侈 > 正文

嘉興推動實施禾城文化復興行動 打造城市文旅金名片

來源:浙江日報2021-12-17 10:21:42

7000年人類活動史、2500年文字記載史、1700年建城史……翻開嘉興城市的扉頁,一條運河連通千古文脈,一座子城留下文化底氣,一汪碧湖承載紅船行穩致遠……厚重的歷史底蘊,觸手可及。

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既要物質富裕,也要精神富有。近年來,嘉興不斷深化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推動實施禾城文化復興行動,公共文化服務、文化遺產保護、旅游產業發展等各項工作均獲得良好社會效益,邁出了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區典范城市文旅金名片的堅實步伐。

文化惠民

公共文化勇攀品質新高峰

早在2016年,嘉興就已成功創建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5年來,嘉興始終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為方向,在現代化先行中率先探索文化先行,打造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嘉興模式”。

以文惠民、以文化人,如何讓更多的老百姓有機會、有興趣走進公共空間?

“年均舉辦5000場活動”的嘉興圖書館交出一份漂亮的答卷。公共圖書館承擔著推動、引導、服務全民閱讀的重要任務。為了下好這盤棋,嘉興圖書館充分調動資源,針對老年人開展教老年人制作電子相冊、安裝APP、用淘寶買東西、用手機預約掛號等課程,針對孩子打造“禾禾有約”系列活動、智慧啟蒙月,也開設了好家長、好寶貝、領讀者課堂等活動。

文化惠民,惠,是惠利,更是普惠。如何讓城鄉百姓共享均等化的公共文化服務?

嘉興首個村級智慧書房——嘉興市圖書館洪合鎮鳳橋村分館向人們展示了一條新路子。智慧書房采用無人值守、自助服務、智慧化管理的方式,依靠嘉興市圖書館的資源,村民能在分館預約借閱總館的書籍,還提供電子書借閱機、手持借閱Pad等數字設備,滿足農村居民數字閱讀的需求。

嘉興不斷探索“數字+文旅”,成功打造智慧書房服務體系、“文化有約”服務平臺等“互聯網+公共文化服務”品牌,紅色旅游大數據服務應用、南湖區甪里未來社區、云游嘉善行程定制小程序、鹽津豆旅游信用評價、桐鄉數字非遺館等5個項目被列入省文旅廳數字化改革試點,各應用場景年均服務人次超500萬人次。

針對公共文化需求日漸呈現差異化的趨勢,嘉興推出“兩員”制度,由縣級文化館向各鎮(街道)下派1名文化員和每個村(社區)配備1名專職文化管理員,這些遍布嘉興各地的基層文化隊伍,通過“點單式”的精準供給,不斷提高公共文化服務供需的匹配度。嘉興的這一創新舉措,不僅在全省推廣,還復制到了全國多個省市。

構建高品質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離不開制度保障。近年來,嘉興不斷探索創新機制實現普惠均等,制定《嘉興高質量推進公共文化服務創新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典范城市行動方案(2021~2025年)》,成立浙江省內首家設區市文旅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圖書館、文化館等多項建設經驗上升為省級地方標準。

近日,嘉興市在全省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評估中蟬聯“八連冠”。一個日臻完善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網絡正在嘉興鋪陳開來。目前,嘉興全市已建成市、縣兩級文化館8個,公共圖書館7個,各類博物館(美術館)35個、劇院(電影院)59個。嘉興市各村(社區)均建有符合標準的文化活動中心,農村文化禮堂建設實現行政村全覆蓋;建成智慧書房273家(含禮堂書屋),創新建設“健心客廳”48家,城鄉15分鐘文化活動圈基本形成。

文化鑄魂

歷史名城煥發新風采

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2011年,嘉興市被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2020年起,嘉興實施禾城文化復興行動,讓文化遺產煥發出新時代風采。

今年6月,“南湖·1921”紅色旅游列車正式開通。這列特殊的火車將上海中共一大會址與嘉興南湖緊密聯系在一起,成為國內首趟進入鐵路運行圖日常運營的紅色旅游列車。這一游線也成為“建黨百年紅色旅游百條精品線路”中,首條落地運行的“開天辟地·革命啟航”紅色精品線。

“南湖·1921”紅色旅游列車的終點是嘉興火車站。步入嘉興火車站北廣場,一幢紅青相間的近代風格建筑引人注目,這是1∶1復原的1921年嘉興火車站站房,它仿佛穿過歷史風雨,帶人們重回100年前那個夏天。在獅子匯渡口,先輩們的雕像栩栩如生,再現了當年中共一大代表登船時的場景。改版提升后的南湖革命紀念館,帶給參觀者更多沉浸式體驗……

嘉興南湖是中國革命紅船起航地,傳承紅色基因,發展紅色旅游,南湖已成為全國紅色旅游的主要目的地之一。為用活紅色資源,嘉興發揮南湖旅游區、紅船、南湖革命紀念館三大紅色基地的強大吸引力,南湖核心景區實行免費開放,推進南湖湖濱區域品質提升,精心實施新時代“重走一大路”工程重現紅色記憶,南湖旅游區先后入選全國紅色旅游發展典型案例,獲評長三角紅色旅游示范基地。

聚焦“紅船魂、國際范、江南韻、運河情”城市定位,嘉興在“繡”出紅色景點新風貌的同時,著力打造“沒有圍墻的江南水鄉城市博物館”,傳承與發展并舉,完成高家洋房、褚輔成陳列館等重點文物保護修繕,修繕古橋約120座;月河歷史街區修舊如舊,今年7月初正式開園的嘉興子城遺址公園芳容再現,子城遺址公園和壕股塔、瓶山公園等城市歷史地標串聯起嘉興歷史文化中軸線,延續千年嘉興歷史文脈。

非遺是文化復興的內在支撐,如何讓非遺文化“活起來”“活下去”,嘉興以“非遺+旅游”實現“活態”傳承與保護。嘉興先后制定出臺2個總體規劃、5個專項規劃及4個規劃性文件,指引全市769項縣級以上非遺項目實現高質量傳承保護與利用轉化。

老手藝、老字號的傳承重在體驗。為了讓游客能夠身臨非遺“活態”場景,嘉興在鹽官、干窯鎮等19個省級非遺景區中有機植入非遺元素,目前已有五芳齋、豐同裕等6個中華老字號,斜橋、張萃豐等16個浙江老字號以及農民畫、高桿船技等26個技藝項目入駐旅游景區。非遺主題游讓非遺“活”起來,嘉興推出“南湖·漫步老城廂”等9條非遺旅游線路,年接待游客量達70余萬人次。

以非遺手工藝為核心,“非遺+文創”帶來經濟新動力。藍印花布印染技藝入選首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海寧硤石燈彩等8個項目列入首批省級傳統工藝振興目錄,桐鄉烏鎮竹編等26件作品入選省級優秀非遺旅游商品,平湖圓作等30個省級項目已入駐電商平臺,在2019年、2020年的浙江“非遺購物節”線上銷售額分別達到6.97億元和8.36億元。

文化賦能

全域旅游勾勒共富新風景

當下,旅游正向休閑游、體驗游、全域游、深度游和品質游轉變。嘉興在堅持打造紅色旅游標桿城市的同時,進一步突出全域旅游理念,聚力打造“長三角重要旅游目的地”,積極構建現代旅游產業體系,走出了一條具有嘉興特色的旅游發展路子。

曾經,說起桐鄉旅游,大部分人會將其和烏鎮畫上等號,如今,烏鎮、烏村、石門等一大批景區聲名鵲起,逐步形成了北有烏村、南有合悅百翠、東有榮湖莊園、西有稻鄉人家的鄉村旅游新格局。

從“一枝獨秀”到“春色滿園”,發展全域旅游,嘉興已駛入“快車道”。目前,桐鄉、海寧、嘉善和平湖等4縣(市)被列入中國縣域旅游綜合實力百強縣;嘉興擁有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1個(嘉善縣)、省級全域旅游示范縣2個(桐鄉市、海鹽縣),省4A級景區城3個(南湖區、平湖市、桐鄉市),省5A級鎮1個、省4A級景區鎮12個;A級旅游景區87家,其中5A級旅游景區3家。

行走在秀洲區油車港鎮勝豐村的景觀大道上,黃葉飄落與庭院、水車、雕塑相映成趣,一步一景,處處流淌出江南水鄉秀美之韻,盡管天氣漸冷,仍有許多游客來到菱瓏灣休閑游玩。菱瓏灣的一側,分布著農民畫館、船匠工藝館以及糖糕館,游客還可以在這里體驗非遺文化。今年11月,油車港鎮勝豐村還入選了首批“最江南”長三角鄉村文化傳承創新典型案例。

“小田園”變“大花園”。在嘉興,像勝豐村這樣的例子不在少數。全域旅游進入“村”時代,嘉興以村莊景區化建設為重點,已成功創建A級景區村莊409個,其中3A級景區村莊62個,“泥飯碗”變“金飯碗”。今年上半年,62個3A級景區村莊累計接待游客717.89萬人次,實現旅游經營總收入5.5億元。同時,嘉興在全省率先編制《3A級景區村莊旅游發展監測評價方案》,創新開展3A級景區村莊測評。

美食是城市的名片,“老傳統”也能講出“新故事”。平湖糟蛋、南湖醉蟹、海鹽羊肉、海寧宴球……嘉興美食不僅是一份菜譜,更深藏著人文內涵和城市精神。如何讓美食成為城市IP,嘉興近年來推出“百縣千碗·嘉肴百碗”工程,豐富美食品牌體系,持續開展“四季嘉宴”活動,積極培育“百縣千碗·嘉肴百碗”美食小鎮、街區和示范(體驗)店。

產品的創新固然重要,打造新的消費場景也是關鍵所在。在夜間經濟繁榮的當下,嘉興推出“3+1”“夜嘉興悅嘉興”夜游品牌;舉辦嘉興文化旅游消費季活動,推出紅色、演藝、美食、長三角四大版塊22項活動;推出“嘉興旅游指南”,探索南湖天地、月河歷史街區、九曲里商街等一站式消費場景;浙江省文化和旅游消費季在嘉興啟動,以“五彩消費美好生活”為主題發布多項惠民惠企政策。(鄭 宏 沈宇清)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