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聽車主向我抱怨充電樁安裝難問題,心情都很沉重。2021年,威馬交付了4萬多輛汽車,但隨車配送的充電樁卻有近2萬根送不出去。”威馬汽車創始人、董事長兼CEO沈暉在自己的微博上表達了無奈。
有充電樁卻送不出去的情況并不是只有威馬汽車一家。然而送不出去充電樁的原因并不是車主不愿意要,而是因為各種原因導致私人充電樁的安裝充滿了難題。 “公樁距離遠”、“私樁安裝率不足”等一系列充電樁帶來的充電難題再次引起了公眾的關注。
眼下,新能源車發展迅猛,數據顯示,2021年11月,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的滲透率上升至21.7%。有分析認為,明年國內新能源車的市場滲透率約為30%。然而充電樁的安裝并不到位,車主充電焦慮亟待緩解。如果滿足用戶和“沈暉們”的心愿,送出全部充電樁,達到“一車一樁”的理想狀態,補能問題是否可以迎刃而解?
私樁安裝充滿挑戰
頭豹研究院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全國充電樁數量增速僅為新能源汽車增速的四分之一左右。其中,公共充電樁占42%,主要供應商來自特來電、星星充電、國家電網等。“一車一樁”的美好愿景并不容易實現,原因究竟出在哪里?
根據中國充電聯盟的調查結果,集團用戶自行建樁、居住地沒有固定停車位、居住地物業不配合這三個因素是未隨車配建充電設施的主要原因,占比分別為48.6%、10.3%、9.9%,合計68.8%。
“我們沒有固定的車位所以無法裝私人充電樁,每天下班回來第一件事就是去尋找附近的公用充電樁。找樁是一件充滿運氣的事,常常會遇到沒有空閑充電樁或者設備故障的情況。”一位新能源車主說。
事實上,哪怕有車位的新能源車主也不是都能順利安裝私人充電樁。
一般而言,安裝充電樁往往需要物業先出具安裝許可證明并蓋章,其次還需要電網工作人員現場勘查,看充電樁接線地點的電網電容是否符合條件,最后還需要考慮安裝充電樁的布線和管材費用如何。
然而,從車主們分享自己的經驗來看,第一關就已經阻擋了不少人擁有私人充電樁。“我們小區比較老,小區物業因為安全等原因無法安裝充電樁,所以提車半年了,至今沒有安上充電樁。”另一位新能源車主也談到了自己的煩惱。
小區私人充電樁安裝確實有著電容量不足和高額成本的客觀原因。以500戶住戶的小區為例,原本配3臺變壓器,總功率為3000kva,每戶電容量為6kw,以慢充樁7kw計算,“一車一樁”相當于額外增加500多戶居民入住,原有電網無法承受。
如果擴大小區的電容量,擴容成本并不是小數目。簡單計算來看,一臺變壓器的成本約20多萬元,加之還要重新布置電纜等工作,每臺變壓器的擴容成本高達幾十萬元。如何分攤成本、如何進行安全管理都是擺在小區物業面前的現實問題。
“所以我們安裝充電樁的過程,要與物業、電網和4S店等各方協調,這實在很難。”上述新能源車主們無奈稱。
“車企+房產”探索裝樁新模式
新能源車如果要快速發展,充電難題勢必需要解決。尤其是“公樁遠”、“公樁故障率高”、“私樁安裝便捷化”等充電樁問題需要依托社會統籌、技術發展,優化補能資源分配機制,多方合作,多點開花,才能得到有效解決。
在政策層面,越來越多的政策已經相繼發布。比如,上海提出要以建設快充充電樁為主,先樁后車的原則,全力破解充電樁難題;北京也提出了“私樁”共享的思路,同時要求老舊小區補建停車位及充電樁。
而在小區物業層面,如何滿足居民的需求進行老舊小區電容改造是一個需要多方協調的問題,其次也應該精簡充電條件確認、用電報裝和設施施工建設等流程手續。
但如果讓車主有更好的充電體驗,車企、充電設施服務運營商等產業鏈各方也是關鍵一環。尤其對車企而言,為用戶提供充電樁只是一個方面,還需要從充電樁如何順利安裝的角度來考慮幫助用戶落地。
值得注意的是,威馬正在嘗試與房地產商合作,讓私用充電樁更快捷地進入小區之中。具體來看,威馬已經與其D2輪融資的股東之一——中國知名高端房地產企業雅居樂集團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雙方會在充電及補能體系建設上進行合作,進一步深化私用充電樁的布局,未來保障其新建住宅100%配建停車位或預留建設安裝條件、規劃新建小區的公共充電區域。而且數據顯示,雅居樂旗下物業管理服務板塊已經覆蓋199個城市。這意味著,具有社區觸點優勢的雅居樂目前也能嘗試協調資源幫助威馬用戶在小區之中建設充電樁,避免了諸多辦理流程上的難題。
此外,本著資源更好利用的思路,威馬即客行一直在布局公共充電基礎設施領域。目前,適用于威馬的公共充電網絡已經覆蓋全國361個城市,為用戶提供超過44萬個公共充電樁服務。
事實上,多家電動車企業也都在考慮在品牌的App中引入公共充電樁的數據,來保證用戶的充電便利。通過自建充電樁或第三方合作、以及慢充、快充、超級快充等多種柔性補能手段,電動車企業正在“各顯神通”解決充電難題。
多角度的充電樁布局探索體現了電動車企業不斷創新的思維。不過,需要注意的是,要想真正解決充電難題還需要各方的智慧,更考驗社會統籌協調能力。相信隨著新能源車的普及、各方的共同努力,補能難題終將解決,新能源車的出行將更加值得期待。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