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熱點 > 正文

拯救“一級國寶”黃腹角雉

來源:湖南日報·華聲在線2022-04-10 08:22:58

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彭雅惠 通訊員 李娟

4月8日是國際珍稀動物保護日。清早,記者隨著省林業局保育專家,在長沙南郊的一處僻靜丘陵,探訪省生物多樣性保護中心珍稀雉類種源繁育基地。

這里是全球種群最大的黃腹角雉繁殖基地(以下簡稱“基地”),多年來累計繁育300余只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黃腹角雉,部分個體成功實現野化放歸。

“呆雞”延續物種,需人類幫助

姚艷是個小巧的女孩子,撿鳥蛋的手法非常輕柔。

作為省生物多樣性保護中心鳥類研究員,她時刻關注基地所有“鳥主子”的起居飲食。

現在,基地有數十個籠舍,住著黃腹角雉、紅腹角雉、白冠長尾雉、白頸長尾雉、紅腹錦雞、白腹錦雞、白鷴。

春深日暖,雉類進入求偶季。“今早看到黃腹角雉在求偶,希望能成功。”姚艷說,在基地所有珍稀雉類中,人們最關注黃腹角雉的繁殖。它最稀少,繁殖率也最低。

黃腹角雉是我國獨有珍禽,因雄雉腹部淡黃、頭上有兩支淡藍色肉質角求偶時會豎起而得名。據調查,全國黃腹角雉野外種群大約1000余只,僅存于南方局部偏遠山區。

野生條件下,黃腹角雉生存極其艱難。“民間稱它們‘呆雞’。”省生物多樣性保護中心研究員李立研究雉類已經30余年,黃腹角雉是他認知中“最溫和也最笨”的雉,爪不尖、喙不利、翅不善飛,遇見險情不會躲、逃,反而把頭埋進草叢,身子全部暴露無虞。大小肉食動物都能捕食它們,人類也可以輕易大量獵捕,中心最多時集中救治40多只黃腹角雉。

“呆雞”連自然繁殖率也極低。雌雉一年僅產卵一次,產量多為2至3枚,這么少的蛋中還有很大一部分為未受精卵。

既無力自保,又不會“生養”,加上人類社會發展不斷破壞其生存空間,黃腹角雉走到瀕臨滅絕的地步。

“對于瀕危物種,人工繁育是保障物種延續的重要手段。”李立說。

為了“國寶”的“愛情”,湖南探索20多年

上午9時,4月的陽光剛好夠溫暖,清風微拂送來似有若無的芳香。

基地特意為黃腹角雉布置了3間“婚房”,每間住著1雄2雌。這樣的配數是保育專家經過數年觀察和試驗總結出的“最佳配比”。

偷窺“婚房”,姚艷發現在隱蔽物后,一只五彩斑斕的雄雉撒開雙翼“抱住”雌雉。“太好了!”

姚艷的“歡呼”,緣于讓黃腹角雉在該戀愛的季節成功求偶,是一件很難的事。

1996年,基地成立之初便救護了15只野生黃腹角雉,而從業多年的研究員、保育專家都是第一次接觸這種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他們想查找有關資料,卻發現無處可查,關于如何實現其人工繁殖,更是“空前”之事。

憑既有經驗和想法嘗試,人們屢試屢敗。

反復思考失敗原因,加上野外調查能力增強,省生物多樣性保護中心研究員、保育專家發現,在野外生境中,雄性黃腹角雉總是躲在樹樁等障礙物后展示求偶動作,一番炫耀后會突然跳出障礙物沖向雌雉,最后求偶成功。

“少了障礙物,雄雉沒有完成‘突然跳出’的動作,所以不能成功求偶。”大伙恍然大悟。

2000年春天,黃腹角雉的籠舍安排上各類小型障礙物。這一年,基地第一批人工繁育的黃腹角雉誕生了。

“現在,基地黃腹角雉求偶季從3月中旬持續至5月下旬,比野外時間長;雌雉一年可產6至9枚卵,產卵受精率提高到70%以上。”李立告訴記者,這一成果已處于世界領先水平。

為了讓黃腹角雉在籠養條件下,“愛情”來得更濃烈、繁育率更高一些,湖南的探索仍在繼續。

讓“國寶”返回最終歸宿

“黃腹角雉是中國獨有物種,我們希望它能更好地在自然界存活下去,并擴大種群數量。”省生物多樣性保護中心負責人說,所有的野生動物,經過偷獵者的捕捉和販賣,需要通過救護后,再進行野化放歸。

在救護過程中,研究人員卻發現,黃腹角雉對人類天生非常親近,一旦人工飼養,就不愿意主動回歸野外,更別說人工繁殖出生的雉鳥。

“這不是個好現象。”該負責人表示,不實現野化放歸就不能達到通過人工繁育延續物種的初衷。

2004年,在省林業局支持下,基地建設了兩個面積分別為12000平方米、3000平方米的黃腹角雉野化訓練區。

2008年,炎陵桃源洞自然保護區迎來第一批放歸的黃腹角雉。

在大山海拔1800米的密林里,人們為黃腹角雉搭建了1500平方米的實地訓練場,10只身強力壯的“國寶”戴上無線電發射器,在此“試放”兩年。最終,野化放歸的成活率“還不錯”。

目前,省林業局正在制定《湖南省“十四五”林業生物多樣性保護單項規劃》。其中,珍稀雉類野化放歸是一項研究要點。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