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熱點 > 正文

藍天碧水增綠凈土 張家口筑牢首都綠色屏障

來源:河北日報2022-03-21 10:55:43

早春時節,行走張垣大地,空氣清爽,河面解凍,綠意萌發。

一幅優美的生態畫卷徐徐鋪展,既是大自然的饋贈,更是張家口對生態環境潛心保護的結果。

近年來,張家口立足建成首都“兩區”,持續實施“藍天、碧水、增綠、凈土”行動,不斷筑牢首都綠色屏障,提升生態建設的“高顏值”、綠色發展的“好氣質”。

截至目前,全市森林覆蓋率達50%,優良天數比率88.2%,國家、省考核斷面水質優良率達到100%。優良生態環境成為張家口的一張靚麗名片。

藍天白云常駐

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榮耀落幕。在張家口賽區,這些天,陪伴大家的不僅僅有精彩賽事,還有清透的藍天。

“藍天很棒,氣溫也很完美。”“這里的藍天白云,讓人心曠神怡。”“‘冬奧藍’名不虛傳。”張家口良好的空氣質量,受到運動員和媒體記者的點贊。

數據顯示,冬奧會、冬殘奧會賽事期間,全市及崇禮區、冬奧核心區PM2.5平均濃度分別為20微克/立方米、13微克/立方米、11微克/立方米,每日空氣優良,創造有監測歷史以來同期最好水平。

有如此好天氣,并非一日之功。

突出科學施策、精準治理,自2015年北京攜手張家口成功獲得2022年冬奧會舉辦權后,張家口第一時間對接清華大學專業團隊,具體分析出該市空氣質量現狀、大氣污染物排放特征,建立起污染物源清單,測算出污染物減排潛力,因地制宜編制完成《張家口市空氣質量提升規劃研究報告(2016-2022)》。依托研究成果,制定了《張家口市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方案》等一系列工作方案,有針對性地實施污染源管控實招硬招,進一步細化部門和縣區責任分工,構建起系統、全面的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政策體系。

“告別煙熏嗆人和時暖時冷,冬天家里變得干凈而溫暖。”察北管理區沙溝鎮沙溝村黨支部書記劉建國介紹,該村采取生物質蒸汽鍋爐進行集中供熱,每年可減少氮氧化物排放15噸、二氧化硫排放25噸。

堅持以治煤為重點,大力實施工程減排。2016年以來,該市大力推進清潔取暖改造、鍋爐深度治理。全市完成清潔取暖81.27萬戶,城鎮清潔取暖和熱電聯產集中供暖面積達到10800萬平方米。淘汰35蒸噸/小時及以下燃煤鍋爐6133臺,36臺35蒸噸以上燃煤供暖鍋爐實施煤改氣替代工程。對455臺燃氣鍋爐實施低氮燃燒改造,完成20臺生物質鍋爐和33臺燃油鍋爐超低排放改造。5家燃煤電廠16臺火電機組全部完成深度治理。

針對季節變化和氣候影響,組織實施2—3月大氣污染治理攻堅,4月、9月揚塵污染防治攻堅,涉揮發性有機物企業行業自查行動,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等一系列專項治污行動,對重點行業、柴油貨車、工業爐窯、秸稈禁燒、揚塵進行專項整治和區域聯防聯控聯治,從源頭到末端全過程做好各季節、各時段的大氣污染治理工作,著力打好精準治污“組合拳”。

“我們將全市373個國省控、鄉鎮、城市‘微站’空氣質量自動監測數據和重點排污企業、建筑工地、涉農區域面源、移動源等點、面、線7大類污染源近2000個在線監測實時數據,以及不同類型的視頻圖像等影像信息進行整合,建設了具備空氣質量監測、預測預報、污染溯源及應急評估等功能的智能一體化決策支持系統,夯實了全市空氣質量改善技術支撐基礎。”張家口市生態環境局工作人員介紹,依托科技力量,該市著力打造“智慧環保”,在人技聯防上下足功夫,全面提升科學治污能力。

久久為功,換藍天常在。2021年該市PM2.5平均濃度23.4微克/立方米,空氣質量優良天數322天,優良天數比率88.2%。

碧水清流潤城

進入3月,天氣轉暖,宣化區洋河南迎來了國家一級保護鳥類東方白鶴、黑鸛,以及白鷺、金翅雀、赤麻鴨等10多種候鳥的回歸,這里又成為候鳥的樂園。

“水質好不好,鳥類最知道。經過近幾年的河道治理、生態恢復,水質越來越好。水質改變,候鳥們就有了食物;它們能吃到食物,每年停留在此的數量都在增加。”宣化區水務局辦公室主任曹健說。

該市深入開展永定河流域綜合治理,以生態濕地、綠色廊道、環境整治等為重點,對洋河、桑干河、永定河、清水河進行綜合整治,各流域河道水環境質量與水生態狀況明顯改善。

去年10月,官廳湖濕地生態馬拉松鳴槍起跑,“人在濕地跑,宛若畫中行”的體驗讓眾多跑友直呼過癮。

濕地是水質“凈化器”。為科學系統解決官廳水庫面臨的環境問題,不斷提升官廳水庫水質,懷來縣于2017年啟動官廳水庫國家濕地公園建設。

“目前,已完成永定河濕地凈化一、二、三期和官廳水庫水源涵養一期工程,累計完成濕地綜合治理面積35.4平方公里,栽植各類喬灌木960多萬株。”官廳水庫國家濕地公園事務中心主任陳濤告訴記者,通過濕地公園的建設,官廳水庫入庫水質由地表水四類穩定提升至三類,野生植物由原來的106種增加到318種,野生鳥類由原來的169種增加到192種。在這里,生物多樣性水平不斷提升,濕地富有生命力和活力,一汪碧水正源源不斷注入北京。

科學管水,擰緊“水龍頭”,該市以壩上地區為重點實施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2018年以來,退減水澆地52萬畝,關停農灌井7745眼,減少地下水開采量5485萬立方米,在全省率先實現地下水采補平衡。

依法護水,強化水源保護剛性約束。該市常態化開展污水處理廠、涉水工業企業專項檢查,重點檢查涉水行業企業污染防治設施安裝情況、運行維護情況、水污染達標排放情況,全面排查可能影響水源地水質的違法行為,從源頭上消除威脅飲用水源安全的污染隱患。

持續用力,常抓不懈。2021年,全市12個國考斷面、3個省考斷面水質優良率100%,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

綠水青山惠民

鑲嵌在綠色山巒之中的國家跳臺滑雪中心“雪如意”氣勢宏大,與周邊山脈、叢林融為一體。去年盛夏,通往崇禮冬奧核心區的公路兩側,郁郁蔥蔥的樹木排山倒海而來,給游客帶來視覺沖擊。

“這些基本都是咱們的鄉土樹種,成活率高。在選種上,以常綠樹種為主,搭配了一定量的彩葉樹種和花灌木,突破了以往品種單一、景觀單調的綠化模式。”崇禮區林草局總工程師楊建忠參與了冬奧核心區的綠化,他說,冬奧核心綠化工程包括從崇禮城區至太子城沿線生態廊道及太子城核心區綠化項目,共計5000余畝。由于設計合理,科學栽植,當年成活率高達98%。目前,冬奧核心區森林覆蓋率達81.02%。

該市相繼實施了京津風沙源治理、京冀生態水源保護林建設、冬奧綠化等重大生態工程,積極構建全區域網格化綠色生態格局。以沿冀蒙邊界防風阻沙防護林、沿壩水源涵養防護林、農田牧場防護林網、沿河沿路防護林、淺山丘陵水保經濟林以及深山區水源涵養防護林等為骨干的生態防護體系框架基本形成,成功打造了一步一景、錯落有致、高低搭配的生態精品工程。

2016年以來,全市依托工程項目完成營造林1547.6萬畝,特別是2018年全市完成營造林601萬畝。目前,全市林木綠化面積增加到2760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50%。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草原天路東線穿沽源縣長梁鄉大石砬村而過,這里繁茂的植被、美麗的風景吸引游客駐足停留,由此帶動了特色民宿的興起。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孫喜玲說,目前,大石砬村已建成特色民宿6套,可接待30余人。

通過發展鄉村游、生態游,憑借好生態,越來越多的百姓吃上“旅游飯”。邁步新征程,張垣大地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篇章愈加精彩。(郭曉通)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