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湘都市報·華聲在線3月20日訊(全媒體記者 周可)反反復復的疫情,擾亂著我們的日常生活。3月17日,長沙市芙蓉區發現1例外地來長確診病例,3月19日起,芙蓉區定王臺街道五一華府南北棟和名匯達商務樓區域確定為中風險地區。但這一次,民眾之間不再有恐慌和害怕,因為人群中又出現了穿著防護服的熟悉的身影,那些每日和大家見面的社區工作者,穿上防護服,成為了抗疫前線的“大白”。
(長沙市芙蓉區定王臺街道豐泉古井社區的工作人員,肩挎小喇叭走街串巷提醒大家做核酸檢測。)
肩挎小喇叭、背貼二維碼“掃樓”
“大家可以下來到里仁巷做核酸了,免費的,我們在樓下等你們喲。”20日早上7點,長沙市芙蓉區定王臺街道豐泉古井社區的工作人員王曼玲穿上防護服,肩挎小喇叭,背上還貼了一個場所碼,在社區走街串巷地提醒大家下來做核酸檢測。
豐泉古井社區緊挨五一商圈,屬開放式老舊小區,人流量大,流動人口又多,考慮到社區有不少居民白天上班,晚上很晚回家,豐泉古井社區的工作人員便萌發了流動為居民核酸檢測的想法。聽到這一消息,55歲的社區居民趙三開著三輪車趕到社區,主動提出可以用三輪車載著大家流動采樣。于是,一支三輪車小分隊便就地成團了。
從2020年到現在,每當有需要時,王曼玲都會站在防疫第一線。但今年是她第一次穿上全套的防護服。“雖然這幾天長沙的氣溫較低,但穿上防護服之后還是感受到了悶熱,晚上脫下防護服和手套之后,發現手已經被汗水浸出了褶皺。”
“雖然可能會打擾居民休息,但是大家都沒抱怨,都是笑臉相迎地響應著我們的核酸檢測要求。”王曼玲說,有一天晚上在社區通知大家做核酸檢測時,一位居民站在家中陽臺問她“白天已經在單位做了核酸檢測了,還要做嗎”。
當時,王曼玲便笑著回了句“那就晚安吧”。“沒想到那位居民也笑著跟我說了句,‘那我做好夢去了哦,你們辛苦啦,也早點休息’。在那一瞬間,心里還是挺暖暖的。”王曼玲說。
“平時這些社區工作人員有什么事就為我們跑前跑后,遇上疫情防控后,他們更是為大家的安全忙前忙后,真的是我們居民最親的人、最相信的人。真的很感謝他們,也辛苦他們了。”趙三說。
(長沙芙蓉區東湖街道東沙社區核酸檢測現場。 通訊員 黃希菲 攝 )
270人,16小時完成41000人檢測
“16個小時,34個采集臺,270位志愿者,41000人的核酸,穿衣指數從冬季到夏季再到冬季,電話打到耳朵發熱,眼睛看得發花,只為一方平安。”3月19日晚11點55分,東沙社區黨支部書記黃希菲發了這樣一條朋友圈。當天,長沙芙蓉區東湖街道東沙社區在16個小時內,完成了對包括湖南農業大學所有師生及大部分轄區居民在內的41000人的核酸檢測。
3月19日一早,在湖南農業大學東田徑運動場,待檢師生在核酸檢測通道前有序排隊。為避免集中核酸檢測現場人員聚集,東沙社區與湖南農業大學聯動,組織場地踏勘,提前一晚布置好核酸檢測場地,設立多條檢測通道,提前發布院系檢測時段、地點及現場組織注意事項,配足檢測工作人員與物資。
而在東沙社區其他四個位于居民小區附近的核酸檢測點內,穿著紅馬甲的志愿者有的拿著小喇叭逐棟通知核酸檢測,有的在檢測現場維持秩序,還有的幫助不會使用手機的老年居民掃描場所碼。
16個小時內,黃希菲的手機撥打接聽了數百個電話,其中不少是居民打來詢問核酸檢測事項的,她都耐心一一回答。
3月20日傍晚,湖南農業大學全校師生的檢測結果出來了,38470人全部陰性。黃希菲說,“要感謝270名志愿者和16名社區同事的付出。這是今天收到的最好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