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5日晚,車底檢測機器人在進行檢修作業。該機器人故障識別準確率達98%以上,可實現對動車組的自動掃描、檢測和數據分析。
1月30日凌晨1時許,長沙動車所存車場,一列列完成檢修的動車組集結完畢,猶如“陸地艦隊”,蓄勢待發。
1月25日晚,女子檢修隊隊員檢查動車上消防設備。春運期間,她們必須在15分鐘內,檢查完車內座椅扶手、靠背彈簧、座椅腳踏、消防、餐車等設備。
1月25日晚,機械師進行車鉤檢修清潔作業。
1月26日凌晨1時許,工作人員對復興號動車組進行外表清潔。
1月26日凌晨1時30分許,一列完成檢修的和諧號動車組緩緩駛離車庫。
1月26日凌晨1時許,機械師在車頂對高壓受電裝置進行檢修,用鋼尺反復測量受電弓上的碳滑條。
1月29日晚,機械師對和諧號動車組的駕駛室設備逐一進行檢查。
1月25日晚,檢修人員對動車組軸端開蓋檢查。
1月25日晚,機械師對停靠在檢修線上的和諧號動車組進行仔細檢查。
圖/文 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辜鵬博
通訊員 謝敏 付淞
1月28日凌晨1時,城市已入夢境,距離長沙火車南站約2.5公里的長沙動車所卻是燈火通明,一派繁忙。
一列復興號列車動車組緩緩駛進動車所,各崗位工作人員如同“醫生”一般立即各司其職。車廂外,保潔人員為動車“洗澡”“美容”;車廂內,電務工作人員對車載設備進行檢查測試;車頂上,檢修機械師對高壓受電裝置進行檢修;車底下,地勤機械師對底盤進行檢修維護。
為保證動車安全運行,列車動車組每運行48小時或滿7000公里,就必須進行一次全面“體檢”。
在動車所滬昆檢修庫,來自河南的工程師石曉飛用平板電腦控制“新玩意”:身長3.6米、重2噸,穿著白色“防護衣”的車底檢測機器人。該機器人能自動識別前后障礙物,僅40分鐘就能順利完成一列復興號動車組一級修地溝檢修作業,效率比人工檢測提升20%。“機器人可覆蓋閘片、鐵絲、螺栓等30余種故障檢測類別,勝任檢查點位15000余個。”指著經過自己2年時間調試成功的機器人,石曉飛滿意地說。他給機器人取了一個長沙特色的名字——滿哥。
一旁的武廣檢修庫,也有一名“滿哥”在忙碌。盡管氣溫已降至-1℃,冰粒子敲打著車間頂棚噼里啪啦作響,檢修二班機械師鄒新洋額頭上卻滲出了細密的汗珠。他和同事拿著鋼直尺測量碳滑條剩余厚度,這是他今天檢修的第四列動車組。他說:“受電弓長期與高壓線路摩擦,一旦發生故障,電源將無法傳遞,這是維修保養的重點。”
春運期間,長沙動車所從原來一天25個標準組的檢修水平,提高到一天40個標準組的檢修水平,工作量大大提升了。全所職工937人,全部取消休假。老家在衡陽的檢修二班副工長姜峰林,已連續12年未能和家人在春節團聚。
檢修工作完成后,所有人員都會目送動車駛離車庫,這是最欣慰的時刻。在不遠處的存車場里,幾十列動車組排列整齊,如同蓄勢待發、夜伏晝出的“陸地艦隊”。天亮后,這些“陸地艦隊”將馳騁在京廣、滬昆、衡柳、張吉懷、懷邵衡等高鐵線路上,把旅客安全送到目的地。
原載《湖南日報》(2022年2月3日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