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氫能地位逐步提升,能源央企的產業參與比例亦隨之提升。在氫能政策漸趨明朗以及各央企積極布局下,氫能產業格局或迎來新的變化,產業節奏有望提速。在央企帶動產業發展的同時,對于氫能產業自身而言,仍有三大問題需要解決。
在氫燃料電池領域的核心關鍵技術、關鍵材料,還未完全實現國產化、自主化,影響氫能產業的做強做大,以及商業化發展。
在氫源方面,此前由于可再生能源成本高企,業內煤制氫等化石能源制氫是否還有大規模利用的必要,有不少爭論。但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提出后,產業關于氫源的爭論逐步得到統一,在CCUS技術尚未大規模普及時,化石能源制氫方式不被鼓勵,產業必須堅持綠氫發展方向。目前,可再生能源制氫有較大的經濟性,但受市場分布和氫能儲運制約,氫能還面臨消納外送兩頭難的局面。
在氫的儲運方面,目前以長管拖車為主,其余包括低溫液氫和管道輸送。長管拖車儲運高壓氫的經濟半徑只有150~200公里,遠程運輸將極大增加成本。對液氫而言,其技術應用尚處于突破階段。可以解決氫遠距離、跨省市運輸的管道輸氫,即便在國際范圍內也只有小規模試點,國內仍在初期試點階段。管道輸送氫氣將使氫能突破地域限制,在全國更大范圍內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形成全國性大市場。
運氫儲氫環節主要依賴于高壓儲氫瓶的普及和壓縮成本的下降,一方面需要技術升級繼續提升功率密度,另一方面需要產量大規模增長后的規模效應,攤薄單位成本。未來在政策推動、央企加入、關鍵材料國產化以及技術迭代的推動下,氫能產業鏈降本和市場規模擴大有望形成正向循環,產業化可期。
作為氫能企業,對于技術研發和降本增效的持續攻關是氫能民營企業的立身之本,目前,氫燃料電池電堆的成本下降已成趨勢,無論是能源央企涌入賽道,還是一些關鍵技術上與國外仍有差距,氫能民營企業都將不懼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