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過程中,不能對所有的省市作出“一刀切”的要求,其中一些省市必然需要承擔更大的責任。
碳達峰、碳中和,正在成為中國經濟增長和轉型發展的最大驅動力之一。
如何衡量城市的低碳發展水平?一般而言,如果一個地區在經濟增長的同時,單位GDP所帶來的碳排放量越低,則意味著該地區的低碳發展水平越高。
21世紀經濟研究院選取了四大直轄市,對其碳排放水平及相關的能源、產業特征進行觀察測評。其中,碳排放數據采用的是中國碳核算數據庫(CEADs)2018年的數據,與各地官方數據或有一定差異,其他與經濟、人口、能源等相關的指標數據則來自于官方的統計公報、統計年鑒。
值得指出的是,由于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出爐后,各地過去10年的人口數據也將調整,繼而帶來一系列與人口相關指標的調整,包括人均GDP、城鎮化率等,故表格中,這兩項均采用的是2020年數據。人均碳排放則是用2018年碳排放總量除以七普人口數據,與實際情況會有一定的偏差。
北京人均、單位GDP碳排放較優
結果顯示,無論是在碳排放總量、單位GDP碳排放量還是人均碳排放量幾個指標方面,北京均處于最優狀態。
北京的產業結構以服務業為主,2018年第三產業占比高達80%以上。并且由于行政級別、科技水平以及人力資源等方面的領先優勢,北京的人均GDP在全國重點城市中位居前列。根據北京統計年鑒的數據,2018年和2019年,北京能源消費總量分別為7269.76和7360.32萬噸標準煤,僅小幅增長1.3%。
研究顯示,污染治理、環境改善與降碳可以產生顯著的協同效應。過去幾年間,北京大力推動大氣污染治理工作,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和能源清潔轉型,疏解非首都功能,降低燃煤量,這一系列舉措既改善了北京的空氣質量,也有效控制了二氧化碳排放總量。
2015年,北京實現核心區基本“無煤化”,2017年北京最后一座大型燃煤電廠停機備用,成為全國首個告別煤電、全部實施清潔能源發電的城市,2018年實現全市基本無燃煤鍋爐,平原地區基本“無煤化”。北京市燃煤消費量從峰值的3000余萬噸降至2020年的173萬噸,累計減少94%;電力、燃氣等清潔優質能源占比提高到98.1%,在北方城市中率先基本解決燃煤污染問題。
北京統計年鑒數據顯示,2018年,全市能源消費總量為7269.76萬噸標準煤,其中煤炭的占比僅為2.77%,2019年繼續下降至1.81%。
據北京生態環境局披露,2020年,北京碳排放強度為全國省級地區最低。而“十四五”期間,北京將致力于實現碳排放穩中有降。
這意味著,北京的碳排放量在最近幾年可能已經處于一個平臺期。以香港作為參照,香港的碳排放量在2014年達峰,人均碳排放峰值為6.2噸,2018年人均碳排放進一步降至5.4噸。而北京2018年人均碳排放僅為4.1噸,即北京將比香港在一個更低的人均碳排放水平實現碳達峰。
再看上海,上海明確提出,到2025年碳排放總量要力爭達峰。2018年,上海萬元GDP碳放量為0.53噸,約相當于北京的兩倍,人均碳排放為7.7噸,大約為北京的1.9倍。
與北京相比,上海的GDP更高,但從產業結構來看,第二產業占比在2018年仍接近30%。2018年,上海能源終端消費量為11477.87萬噸標準煤,其中工業能源終端消費量為5434.91萬噸標準煤,占比達47%。
但從2011年到2019年,上海的工業增加值一路攀升,工業能源終端消費量卻整體呈現在波動中下降的趨勢,這很大程度表明上海的工業在完成結構升級與節能增效。上海2018年的碳排放總量居于四大直轄市之首,但相比于2017年的數據,幾乎已經是零增長。
21世紀經濟研究院認為,對于像北京、上海這樣的產業結構低碳轉型已經基本完成、人口超兩千萬、城鎮化率接近90%的超大城市而言,有必要提早謀劃以碳中和為目標的深度脫碳路徑,包括探索城市及社區運行、個人消費過程中的減碳,譬如優化城市交通出行結構,推廣新能源汽車等。
目前,上海正在積極籌備“碳普惠”項目,綠色出行、簡約包裝等低碳行為所產生的碳減排量將被核算,變成每個人賬戶里的碳積分,讓人們從低碳行為中獲得實惠。
北京則將把溫榆河公園昌平一期打造為全市首個碳中和主題公園,公園在設計過程中納入了減碳行為體系,市民將來可以掃碼注冊建立個人“碳積分賬戶”,通過在園內虛擬騎行游覽、人臉識別打卡跑步、參與垃圾分類等互動設施積攢“碳積分”,用來兌換公園內氫燃料觀光車票、主題文創周邊產品等。
直轄市正扮演減排先鋒角色
2018年,天津的萬元GDP碳排放和人均碳排放量均為四大直轄市之首。其中,萬元GDP碳排放約為北京的4倍多,人均碳排放則為北京的2.7倍。
天津的第二產業占比在2018年為36.2%,從能源消費來看,2018年天津工業能源消費為5111.58萬噸標準煤,可供參照的是,同期上海工業能源終端消費量為5434.91萬噸標準煤,略高于天津,但天津同期第二產業增加值僅為上海的47%。
這表明天津的工業朝著綠色、低能耗、低碳的方向發展仍有較大的空間。據天津統計年鑒披露,2018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共4367個,其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企業共285家,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271家,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99家,非金屬礦物制品業251家,這些均屬于高耗能、高排放行業。
今年,中央第二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向天津市反饋督察情況,其中就提到,全市工業結構偏重、能源結構偏煤等問題仍然突出,六大高耗能產業在第二產業中的比重由2017年的33.5%上升至2019年的35.4%。
天津市生態環境局相關領導今年3月表示,實施碳達峰行動,本質就是要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逐步擺脫高碳依賴,協同推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在工業領域的政策措施,主要是實施傳統工業低碳改造和發展清潔低碳產業。
重慶的萬元GDP碳排放為0.74噸/萬元,與“優等生”北京相比有著較大的差距,但重慶的亮點在于,作為常住人口超過3000萬人的直轄市,它的人均碳排放僅為5.0噸,僅略高于北京,低于上海和天津。
2020年,重慶的人均GDP為7.80萬元,遠低于北京和上海,也與天津有不小的差距。并且,相比于京滬津,重慶的城鎮化率還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隨著經濟增長,城市系統繼續發展,能源需求也將繼續增長,將帶來碳排放量的增加。
從能源結構的角度看,2018年,重慶能源消費總量為7452.72萬噸標準煤,其中煤炭的占比為54.4%;天津統計年鑒的數據也顯示,2018年煤炭消費量為3832.89萬噸。兩座城市均與北京2018年煤炭消費僅占能源消費總量的2.77%形成鮮明對比。
重慶在“十四五”規劃綱要中提出,緊扣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目標,深化能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先發展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快推進外電入渝,增加市外清潔能源輸入,挖掘市內可再生能源開發潛力。
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北京電力凈調入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為25.68%。今年,有學界人士重點關注到了省際間“碳不公平”現象,即一些省份為外省提供能源密集型產品的同時,也導致自身排放量顯著增加,而另一些發達省份則通過消費外省產品而避免了本地生產帶來的碳排放。
因此,在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過程中,不能對所有的省市作出“一刀切”的要求,其中一些省市必然需要承擔更大的責任。
但從全國一盤棋的視野來看,降低化石能源的占比,大力發展清潔能源和清潔電力,應該成為全國發展低碳經濟的重要措施。
國家能源局在今年4月發布的《關于2021年風電、光伏發電開發建設有關事項的通知(征求意見稿)》中提出,到2025年,全國風電、光伏發電量占全社會用電量的比重達到16.5%左右,這對比2020年大約需要提升7個百分點。
21世紀經濟研究院認為,從北京、上海、天津、重慶四大直轄市的碳排放、產業結構以及能源使用情況來看,能源結構及產業結構轉型做得更早、更堅定的城市,在低碳經濟發展中已經走在了前列,在全國的碳達峰、碳中和進程中將扮演先鋒角色,而有的城市還需要充分認識控煤、減碳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構建綠色低碳的新發展格局。(王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