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熱點 > 正文

我國股票逐步被越來越多的納入國際主流指數

來源:中國經濟網2021-04-21 09:20:54

開放,一直是中國資本市場發展的關鍵詞。近年來,隨著中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程度不斷加深,多元化的跨境投資渠道吸引外資加速流入。數據顯示,截至4月20日,滬股通和深股通北上資金累計凈流入規模已超過1.33萬億元;截至3月31日,外資在A股的持倉占比達到5%;3月份境外機構的中國債券托管量達到31570.86億元。

接受記者采訪的多位專家認為,A股對于國際投資者的配置價值尚未得到充分體現,長期來看,外資流入A股規模仍有翻倍空間;吸引外資流入的核心在于企業,全球指數是因為看好企業的未來才加大A股納入因子權重;在開放的過程中維護好資本市場的穩定,既需要不斷增強自身經濟“體質”,也需要繼續完善“宏觀審慎+微觀監管”兩位一體管理框架;境外機構增持中國債券的直接原因是中國經濟發展強勁、債券信譽度高且利率水平相對較高。

外資持續流入

將給A股帶來三大變化

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截至4月20日,今年以來,北向資金凈流入1350.93億元。

市場人士認為,未來外資將持續流入,促進A股投資者結構更加均衡、市場風格與基本面更加貼合、市場波動降低。今年以來,北向資金持倉逐步回歸金融股,并繼續看好新能源板塊和順周期板塊,兼顧估值結構平衡與業績成長性。

“截至2020年底,外資持續三年保持凈流入,境外投資者持有A股資產突破3萬億元。”3月20日,證監會主席易會滿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圓桌會上曾表示。在2019年陸家嘴論壇上,證監會宣布了中國資本市場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的9條措施。從落地情況看,無論是市場、產品的互聯互通,全面放開行業機構股比限制和業務范圍,還是便利跨境投融資的制度安排,全面落實了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要求。

“從目前發展來看,相較于國外成熟資本市場,外資在A股市場資金中占比仍然偏低。”興業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王德倫對記者表示,我國GDP規模占G20國家GDP總規模的20%,A股市場對于國際投資者的配置價值尚未得到充分體現,長期來看,A股市場中的外資規模仍有翻倍空間。

王德倫表示,未來,外資持續流入會令A股產生三大變化:首先,A股資金結構將更加均衡,機構投資者占比持續提升,有助于價值投資、長期投資理念在A股影響不斷擴大,A股定價機制將更為合理;其次,A股將形成較為清晰、可預判的風格變化路徑,行業景氣度輪動會及時反映到資金動向;第三,外資持續流入充分反映中國核心資產在全球的配置價值,有助于穩定資產表現預期和A股市場情緒,降低市場波動,引導市場進一步理性發展。

隨著上市公司2020年年報及2021年一季報的披露,業績較好、估值較低的板塊亦受到外資青睞。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截至4月20日記者發稿前,共3067家A股公司發布2020年業績,其中1930家歸屬于母公司股東凈利潤同比增長(剔除減虧公司,下同),占比62.93%。從行業來看,上述1930家公司集中于機械設備、化工、醫藥生物和電子等行業,分別有214家、194家、173家和169家。另外,截至4月20日,316家A股公司發布了2021年一季度業績,其中270家凈利潤同比增長,占比85.44%。上述270家公司中,亦是化工、醫藥生物、機械設備和電子行業公司較多,分別有33家、32家、30家和24家。綜合來看,機械設備、化工、醫藥生物和電子四行業去年以及今年一季度業績增長明顯。

王德倫表示,2021年以來,北向資金凈買入較多的是銀行、電力設備及新能源、非銀行金融和基礎化工等板塊個股,凈賣出規模居前的分別為食品飲料和交通運輸等。

“外資不只買消費白馬,制造業核心資產也會受到外資青睞。”王德倫認為,未來外資流向可能會聚焦于以下四個方面:首先,景氣度持續提升確定性較高的生活性和生產性服務業,如航空航運、社會服務等;其次,估值性價比和業績增速都較為確定的銀行、非銀金融等;第三,下游需求旺盛以及一季報景氣度超預期的順周期品種,以及具有中國供給優勢的上游原材料和中游制造業等;第四,短期景氣且增速較高的新型成長板塊等。

推動國際指數繼續提升

納A范圍

近年來,隨著一系列資本市場對外開放舉措落地,我國股票逐步被越來越多的納入國際主流指數,這標志著中國資本市場發展質量和開放水平受到更多國際投資者認可。4月19日,在博鰲亞洲論壇2021年年會上,證監會副主席方星海表示,會進一步創造條件,讓幾大指數進一步提升納入A股的因子、擴大范圍,進一步把外資吸引進來。

事實上,MSCI早在2019年已逐步調升A股在MSCI全球基準指數中的納入比例,由5%提高至20%。富時羅素于2019年6月份宣布將A股納入其全球股票指數體系,分別在2019年6月份、9月份以及2020年3月份和6月份,按計劃將納入因子由5%提升至25%。2019年9月份,標普道瓊斯指數公司將A股納入標普新興市場全球基準指數。

此外,MSCI、富時羅素等國際指數納入科創板股票的時間表也逐步明晰:1月30日,MSCI消息稱,從2021年5月份的半年度指數審查開始,在滿足其他相關要求的前提下,可通過滬港通投資的科創板股票將有資格被納入MSCI中國指數和其他相關指數。

3月19日收盤后,富時羅素旗艦指數富時全球股票指數系列季度調整結果正式生效。此次富時羅素共納入129只A股股票,包含11只科創板股票。這是科創板股票首次進入全球指數。

資深投行人士何南野對記者表示,目前國際三大指數在加速推進納入A股股票,本質上是認同我國資本市場近年來取得的成績,同時也認同我國優秀公司的發展前景。對A股產生的積極影響之一,是引入更多的增量資金進入我國資本市場,參與我國資本市場的中長期建設。二是有利于挖掘出更多優質的股票,助力這些股票價值穩健增長。三是實現我國資本市場投資者結構優化,并通過引入國外優秀機構投資者的投資理念,引導我國投資者群體投資理念成熟。

川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所所長陳靂對記者表示,外資的持續流入為A股市場注入了流動性,當前每日北向資金成交額占比達兩市總成交額10%左右,已成為市場中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談及未來國際指數繼續納A的空間,陳靂表示,“是動態的,是根據中國經濟的發展和國內金融市場發展情況動態調整的”。

那么,為積極承接國際指數,我國資本市場還需要做出哪些努力?何南野認為,一是進一步推動外資金融機構在華設立全資或控股子公司,加快審批速度,提高我國金融機構的多樣性;二是進一步取消外資投資國內資本市場的各類限制,進一步加大境外證券交易所與境內交易所股票的互聯互通,提升國內外資金投資便利性;三是進一步吸引更多國際化金融人才,提升人才的厚度,助力我國金融業務的創新發展;四是進一步推動我國資本市場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發展步伐,加大改革,為A股市場進一步實現開放發展提供更好的基礎。

在陳靂看來,吸引外資流入的核心在于企業,全球指數是因為看好企業的未來才會加大納A權重。因此,推動上市公司提高質量也是當下的重要任務之一。

專家支招

“在開放中維護資本市場穩定”

我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步伐明顯加快,開放程度不斷加深。對于金融市場擔心的部分外資可能大進大出,監管層的最新表態給市場吃下定心丸。

4月19日,證監會副主席方星海表示,“我們非常有信心,在開放的過程當中,維護好資本市場的穩定”;同日,國家外匯管理局副局長宣昌能表示,“下一步,外匯局要堅持底線思維,密切關注外部環境發展變化,保持對跨境資本流動的高頻監測,健全外匯市場‘宏觀審慎+微觀監管’兩位一體的管理框架,統籌發展對外開放與安全,保障國家經濟金融穩定發展”。

中航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董忠云對記者表示,要在開放的過程中維護好資本市場的穩定,需要依靠對跨境資本流動的管理,這是一個復雜的政策框架體系。總體來說,對跨境資本流動的管理要兼顧“穩定”與“發展”。“穩定”是底線,意味著不發生重大金融風險,要嚴格防范跨境資本的異常流動。“發展”意味著需要堅持擴大開放的政策方向,通過開放促進正常的跨境資本流動,提升要素配置效率,助力經濟發展。我國已建立跨境資本流動“宏觀審慎+微觀監管”兩位一體管理框架,在“穩定”與“發展”之間求得平衡,在守住“穩定”底線的同時,最大限度地通過開放實現“發展”。

“近年來,我國資本市場不斷加大對外開放力度”。董忠云分析稱,根據Wind數據統計,截至4月20日,滬股通和深股通北上資金累計凈流入規模已超過1.33萬億元;同時,中央結算公司公布的數據顯示,境外機構的人民幣債券托管面額近年來持續攀升。外資的持續流入為我國資本市場帶來增量資金,有助于市場更好發揮資金融通、優化資源配置等功能,充分體現了開放對發展的助力。與此同時,跨境資金流動易受國內外宏觀經濟形勢影響,一旦發生大幅異常波動將對我國經濟金融穩定產生負面影響,對這一風險需要進行積極的防范和化解,而監管政策十分重視守住金融風險的底線。

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當前,進入中國資本市場的外資主要是機構資金,諸如共同基金等。這些資金一般看重基本面,著眼長遠,相對穩定。此外,投資中國資本市場的國外散戶投資者數量有限。簡言之,中國資本市場的外資結構呈現良性發展趨勢。

田利輝進一步介紹,“在規則設計上,中國資本市場的‘T+1’、漲停板等制度能夠在一定程度防止對沖基金的大進大出。同時,我國外匯管理部門開展對跨境資本流動的高頻監測,能夠及時發現熱錢擾亂市場式的進進出出”。

“在底線思維的框架下,我國主動根據外匯市場和跨境資金流動形勢,動態調整外匯風險準備金率和全口徑跨境融資宏觀審慎系數。同時,著眼于行為監管,建立了行政監管與銀行展業互動并舉的外匯市場‘雙支柱’微觀監管體系。”田利輝認為,在外匯市場“宏觀審慎+微觀監管”的框架下,我國資本市場能夠在開放中實現穩定。

談及開放的過程中維護好資本市場穩定還需如何發力?董忠云建議,在宏觀層面,首先要繼續鞏固疫情防控和經濟復蘇成果,不斷增強自身經濟體質,通過“做好自己的事”來應對外部壓力和風險,同時繼續堅定地推進國內各領域的深化改革與擴大對外開放,促進經濟提質增效。在政策監管層面,需要繼續完善“宏觀審慎+微觀監管”兩位一體管理框架。一方面,要繼續提升跨境貿易投資的便利化水平,不斷提升資本市場開放水平,引導外資流入助力國內發展。另一方面,在開放力度和節奏上采取穩妥和謹慎的做法,以增強政策主動性,同時嚴厲打擊外匯違法違規活動,不斷加強對跨境資本流動的監測,提升風險預判能力。此外,在政策監管方面要保持一定的穩定性,通過給予市場清晰的預期來引導市場行為。

在田利輝看來,隨著開放程度的加大,外資入市規模的提升,我國需要逐步健全金融穩定體系,從而防范潛在的國際熱錢沖擊。這需要在法律法規預先設計、資金流動的監測手段完善、跨國監管部門的合作措施、價值投資文化的形成和國內外投資者教育等多方面、多角度進行體系性的制度設計和優化。

境外機構連續28個月

增持中國債券

中央結算公司發布的3月份債券托管數據顯示,3月份境外機構的中國債券托管量達同比上漲61.26%,境外機構已經連續28個月增持中國債券。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盤和林對記者表示,境外機構增持中國債券的直接原因是中國經濟發展強勁,債券信譽度高,且利率水平相對較高。

中國人民銀行上海總部最新公布數據顯示,截至今年3月末,共有926家境外機構主體入市,其中,3月份新增8家境外機構主體進入銀行間債券市場。截至3月末,境外機構持有銀行間市場債券3.56萬億元,約占銀行間債券市場總托管量的3.4%。從券種看,境外機構的主要托管券種是國債,托管量為2.04萬億元,占比57.4%;其次是政策性金融債,托管量為1萬億元,占比28.2%。

同時,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境外機構在銀行間市場累計凈買入4946億元債券,同比增長173.41%。

巨豐投顧高級投資顧問丁臻宇對記者表示,境外機構連續加倉中國債券,有兩大理由:一是中國經濟持續穩定增長,中國資本市場不斷擴大對外開放;二是境外資金看好人民幣升值空間。

近年來,我國金融開放力度不斷加大,推出了一系列舉措來推動債市開放,中國債券市場逐漸得到國際市場投資者的認可。今年3月29日,富時羅素宣布,經過數月監測與審核后,該機構決定自今年10月29日開始將中國國債納入其富時羅素世界國債指數。納入過程將分步驟在36個月內完成。完成后,中國國債占富時世界國債指數的權重將達5.25%。渣打銀行研究報告稱,預計今年10月份起,中國國債被納入富時世界國債指數后的一年內,將獲1300億美元至1560億美元的被動資金流入。

目前,全球三大債券指數提供商中,彭博巴克萊全球綜合指數、摩根大通全球新興市場多元化政府債券指數已先后將中國國債納入其主要指數。

“中國國債被納入,一方面是對中國經濟的認可,另一方面,也促進中國債券市場進一步規范,讓中國債券市場對接國際規則,更加開放和國際化。”盤和林說。

丁臻宇表示,中國國債逐漸被納入國際主流債券指數,是對中國不斷發展壯大的債券市場地位的認可,將有助于吸引更多境外投資者進入我國債券市場進行投資和交易,同時也有助于推動我國債券市場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加強與境外市場的互聯互通。

(記者 昌校宇 吳曉璐 孟珂 包興安)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