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末,監管高層多次發聲,警示互聯網存款風險。也有地方監管發文明確各類型銀行機構不得通過第三方互聯網平臺吸收存款。包括螞蟻金服在內的多家互聯網平臺下架互聯網存款產品。
近年來,這一產品已成為中小銀行特別是民營銀行吸收存款的重要渠道。這一“剎車”,將給民營銀行帶來什么影響?
互聯網存款產品下架,對中小銀行特別是民營銀行而言,影響幾何?
記者昨日從一家民營銀行相關人士處了解到,互聯網平臺撤下存款產品,對該行短期內影響不大,但長期來看,后續很難再有存款增量,負債端的壓力會逐漸顯現。
另一家民營銀行相關人士向記者表示,肯定會對該行負債端產生影響,但會帶來多大影響目前還不好預估。
民營銀行只能設立1家線下網點,客戶積累少,攬儲渠道窄,負債端主要靠同業融資,成本較高。這些年以來,民營銀行發展一直囿于“負債來源單一、資本補充工具少”發展困局。2018年,重慶富民銀行牽手京東金融(現為京東數科),推出互聯網存款產品,為這類銀行解決負債端困境打開了一扇窗。
從部分民營銀行披露的經營數據來看,顯然是嘗到過“甜頭”。例如,與多個平臺合作存款產品的吉林億聯銀行是東北首家民營銀行。該行2019年年度報告顯示,該行存款余額250.58億元,比年初增加164.01億元,較年初增長189.47%。富民銀行也是得益于吸收存款規模的增長,快速實現擴表,實現盈利。特別是2019年,該行稅后凈利潤2.19億元,同比增幅高達315.4%。
這樣的示范效應讓近兩年來互聯網平臺上涌現出眾多銀行存款產品,比如螞蟻集團、京東數科、度小滿金融、美團金融、騰訊理財通等平臺均上線了定存產品,與之合作的大多是中小銀行特別是民營銀行。如此前與京東數科合作的銀行大部分都是民營銀行,包括中關村銀行、振興銀行、華通銀行、華瑞銀行、金城銀行等。
去年11月,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穩定局局長孫天琦在一次演講中披露,加總目前11家頭部平臺上展示的銀行,涉及存款在售的銀行50多家,絕大部分為中小銀行。
然而這類合作模式一直存有爭議,其本質是借助互聯網平臺流量攬儲,這使得中小銀行突破地域限制吸儲,增加流動性風險等問題,因此被監管部門定調為“無照駕駛”的非法金融活動。去年12月份,互聯網平臺紛紛下架銀行存款產品。
截至目前,全國有19家民營銀行開業,各行發展路徑分化十分明顯,除了微眾銀行、網商銀行等走出差異化發展路徑,形成了各自特色并實現盈利外,大部分民營銀行發展難言樂觀。所謂存款立行,有存款,才有更好的信貸投放能力。此前就有民營銀行管理層人士表示,負債的來源渠道還是民營銀行發展的首要問題。
互聯網存款產品當前全面停擺,無疑讓民營銀行負債端再陷窘境。前述負債端狀況相對較好的受訪民營銀行人士向記者表示,接下來會圍繞已有客戶,開發公司存款和零售存款,可能還會加大線下推廣力度。
也有部分銀行寄希望于,相關部門在即將出臺的銀行理財產品代銷牌照里,能將互聯網存款產品銷售納入其業務范疇,從而令這項新興業務做到持牌運營與合規操作。
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復旦大學金融研究院兼職研究員董希淼向記者表示,建議修訂現行相關辦法,為更多的中小銀行(如民營銀行)盡快進入同業拆借市場開展流動性管理和通過發行金融債獲得資金來源提供便利,緩解其負債來源單一等問題。同時,應進一步深化存款利率市場化,實施差別化政策,在市場利率自律機制之下允許中小銀行采取更有彈性的存款利率浮動空間。對互聯網銀行,對其通過互聯網渠道吸收存款應給予差別化的支持。
據悉,銀保監會近日已會同人民銀行研究起草了關于規范商業銀行通過互聯網開展個人存款業務的規范性文件,按照問題導向、有序規范、防控風險的思路,推動該項業務平穩健康發展,有關情況將適時向社會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