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熱點 > 正文

合肥市:產業能級更高標志性產業鏈取得新突破

來源:合肥日報2020-12-29 16:36:34

“十三五”時期,面對錯綜復雜的國內外經濟形勢,合肥認真貫徹新發展理念,堅定不移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扎實推進實施工業立市、制造強市戰略,加快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布局未來產業,工業經濟呈現有速度、有質量、有競爭力、可持續的發展態勢,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邁出堅實步伐。

工業發展更穩制造實力實現新跨越

數據顯示,2016~2019年,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年均保持9.8%的中高速增長,穩居全國省會城市前列。特別是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順利完成了防疫物資增產保供、快速復工復產任務,規上工業增速成功實現半年“負轉正”。1~11月同比增長7.2%,高于全國、全省4.9和1.9個百分點,制造業綜合實力和產業鏈韌性經受住了考驗。前三季度全部工業對GDP增長貢獻率達42.9%,為全市“十三五”規劃圓滿收官提供了堅強支撐。

產業能級更高標志性產業鏈取得新突破

在合肥,“芯屏器合”“集終生智”已成為產業新地標。

從集成電路產業來看,產業復合增長率國內領先,同時擁有存儲、驅動芯片2個方向12條生產線,獲批“海峽兩岸集成電路產業合作試驗區”,已成為國內少數幾個擁有芯片設計、晶圓制造、封裝測試等全產業鏈的城市,DRAM存儲芯片填補國內空白。

新型顯示產業實現“從砂子到整機”的全產業鏈布局,形成以TFT-LCD為主導,OLED加快發展壯大,微顯示、Micro/Mini LED、激光顯示等跟蹤布局的產業格局,新型顯示器件產業規模國內領先,液晶顯示屏出貨面積全球領先。

智能語音及人工智能產業形成“基礎應用技術+底層硬件+數據計算+智能終端+行業應用”產業鏈,中標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中國聲谷”今年底有望實現營業收入1000億元、入園企業1000戶的“雙千目標”。

發展質量更好產業結構得到新優化

“我市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先進制造業加速壯大。”據市經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市加快構建“綠色設計—綠色產品—綠色工廠—綠色供應鏈—綠色園區”的綠色制造體系,2019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能耗較“十二五”末下降24.7%,降幅明顯高于全國、全省平均水平。

數據顯示,2016~2019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對全市規上工業貢獻率由41.4%提高到88.9%,其中平板顯示及電子信息產業占全市工業比重,由2015年的14%提升至2019年的24.5%。戰新產業、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全市工業比重,分別由2015年末的31.0%、16.9%,提升到今年前11個月的51.7%、27.8%。

策源能力更強研發創新匯聚新動力

產業發展,離不開有效投入。2016~2019年,全市工業投資、技改投資均保持兩位數增長,平均增速分別達13.5%、13%。長鑫12英寸存儲芯片、京東方10.5代線、維信諾AMOLED 6代線、康寧玻璃基板、彩虹光伏玻璃、蔚來中國總部等重大標志性項目相繼落地投產,為合肥工業持續健康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創新是合肥最亮眼的底色。我市依托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等載體建設,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一大批新型協同創新平臺加快建設。企業技術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研發機構總數超1400家,建成54個國家企業技術中心,大企業實現企業技術中心全覆蓋;擁有8家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數量居全國省會城市第一;已建設15家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涵蓋了人工智能、裝備制造、新能源及光伏、節能環保等制造業重點領域。

“兩化”融合更深新基建夯實新支撐

在新基建建設方面,我市不斷加快5G、工業互聯網、數據中心、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對工業轉型升級和“四新”經濟發展支撐作用明顯。

據介紹,我市現已建成5G基站8088個,實現主城區和縣域城區連續覆蓋,部分重點區域深度覆蓋;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規范化運營;形成智能制造、監測運維、供應鏈協同等一批工業互聯網典型解決方案,1.3萬家企業“上云用數賦智”,建成我省首個全球制造業領域“燈塔工廠”。

國家級人工智能開放平臺累計終端用戶數突破30億,總應用數93萬個;創新實施智能制造“萬千百”工程,發布國內首個智能制造地方標準,累計培育117家智能工廠、1107個數字化車間,351戶企業通過國家“兩化融合”貫標;加快“制造+服務”轉型,累計9家企業入選國家級服務型制造示范。

關鍵詞: 標志性產業鏈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