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聞網成都2月24日訊“從菌種研究到成果落地,從食用小蘑菇到鄉村振興大產業,都離不開國家系列好政策的扶持。在稅收優惠政策助力下,我的科研成果得以轉化,讓幸福的蘑菇‘小傘’開遍巴山大地,惠及千萬群眾。”全國人大代表、宣漢縣食用菌研究所所長、“蘑菇博士”耿新翠對前來走訪問需的國家稅務總局達州市稅務局黨委書記、局長張盛說到。
耿新翠博士向稅務干部介紹培育新菌種
點滴稅惠賦能科研
雨水剛過,菌種培育大棚里,密集排列的袋裝菌棒上冒出的蘑菇鮮嫩嫩的,汽化的露珠剛滴到上面就滑落了下來。耿博士和同事們正細心查看著食用菌的長勢,生長開傘時間、個頭大小,菌傘厚度、質地、顏色等都一一記錄。
這樣的工作場景對耿新翠來說就是常態。2012年耿新翠在沈陽農業大學園藝學院蔬菜學專業博士畢業,通過千名碩博進達州行動引進到宣漢縣食用菌研究所工作。她主要從事食用菌菌種制備和品種選育工作,為宣漢縣食用菌產業發展做好技術和資源保障。
“品種選育等科研工作不只需要花費大量時間,還需要大量的資金。2021年,在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稅收優惠政策支持下,我在市縣教科局先后申報的5個項目都享受到了稅收減免,這為我將科研論文轉化為實際成果提供了有力的資金支持。”耿新翠表示,“實實在在的個人所得稅政策支持也為我們科研人員潛心研究提供了更大的信心和底氣。”
據了解,為進一步落實稅收優惠政策,助力農業產業研究,近年來,稅務部門專門組織稅務管家團隊上門服務,對農業研究所、農業科技型中小企業、制造業企業等“滴灌式”送上優惠政策,“保姆式”解決涉稅難題。
近年來,在稅收優惠等系列國家有力政策助力下,宣漢縣食用菌研究所聚焦科研助農,先后榮獲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三等獎、達州市科技進步二等獎等科技獎項。耿新翠團隊已申報達州市科技成果4項,發表食用菌栽培技術論文4篇,選育的木耳“達耳1號”獲四川省農作物品種審定證書,羊肚菌人工栽培技術由四川向全國各地推廣。
達州市稅務局主要負責人與全國人大代表耿新翠博士座談交流
專項扶持成就產業
不只是對研究事業的幫助,耿新翠談到:“稅務部門還積極促進農業產業融合,幫助將研究成果注入鄉村振興中,為大巴山的發展帶來了希望。”
為進一步支持產業發展,當地稅務部門實地察實況、訪民情、聽報告、問需求,幫助村民科學謀劃振興方向和發展重點。與此同時,稅務部門全面梳理支持農業發展、促進創業就業等多項政策指引,依托“稅郵驛站”“稅務網格員”等,建立農業骨干企業“一企一檔”,提供個性化“辦稅套餐”,包括發票核定和申領、稅收優惠政策輔導等,切實服務企業發展。
“食用菌種業的發展離不開稅務部門的大力支持,稅收優惠政策的落實,讓我們稅負減小了,發展動力增加了,發展信心更足了。”宣漢縣鑫峰食用菌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楊小麗感慨道,“可以說,稅收專項扶持讓我們種植企業駛入了鄉村振興的快車道。”
據了解,在減稅降費等稅收優惠政策的支持下,宣漢縣鑫峰食用菌種植專業合作社、宣漢縣太明食用菌種植專業合作社等菌類種植企業持續推進“數量變質量、產品變商品、商品變禮品”三大模式變革,助力農村合作社生產經營各項指標實現新突破、取得新發展、造福新農村,僅2021年宣漢縣鑫峰食用菌種植專業合作社銷售收入就達到88萬元。
如今,宣漢的食用菌產業發展日趨成熟,已成為全省食用菌生產大縣。在宣漢方斗3000畝現代食用菌產業示范區,菌類種植輻射帶動全縣栽培老君香菇、黃金木耳、羊肚菌等15個品種食用菌5000畝、5000萬袋,年產量達6000噸(鮮品)、產值達4億元以上,食用菌深加工產業年產值達1.2億元,小蘑菇變身大產業。
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鄉村振興的一幅美好畫卷正徐徐展開。“近年來,我切實感受到了稅務部門在支持產業研究和鄉村振興中所做的努力。未來,有稅務等各部門的支持,我們更有信心加大食用菌產業研究創新,努力把宣漢食用菌做大做強,打造成惠及全國的鄉村振興名品牌。”耿新翠表示,“作為來自基層一線的人大代表,我將始終把鄉親們的期盼放在心上,履行好代表職責,也期待稅務部門進一步完善產業稅收扶持體系和綠色稅收體系,聚焦特色農業發展,將稅收服務觸角向農業、農村、農民持續延伸,全面推動科研成果和農業發展融合,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閆大春、吳杰)
(國家稅務總局四川省稅務局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