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即將進入尾聲,新年也將到來,對于投資者來說,2022年理財的新變化不可不知:
資管新規過渡期結束,“保本”理財產品將全部下線,“閉著眼睛買理財”的好日子一去不返;2021年央行在7月和12月的兩次降準后,12月下調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2022年利率環境正在發生變化。
面對這些理財新變化,2022年投資者該如何打理個人財富?業內人士建議,資管新規推進及利率環境變化的背景下,投資者不妨抓住歲末年初銀行“開門紅”機會,提前鎖定較高的“收益”,做好自己的跨年理財規劃。
“保本”沒了
你該選的理財產品是……?
近年來 “打破剛兌”成為不少投資者耳邊的熱詞,2022年1月開始,資管新規過渡期正式結束,過去“明碼”標注的“保本理財產品”將會徹底退出舞臺,銀行理財產品將進入全面凈值化時代,“閉著眼睛買理財”的好日子一去不返。
“要是沒有保本產品了,我們該選什么理財產品嘛?”市民胡大媽的疑惑代表了很多投資者的心聲,“保本”理財產品下架,面對眾多的凈值型理財產品,投資者該做何選擇?
“投資者要調整心態適應新的變化,理財產品不承諾保本保收益,但并不代表不帶來收益,”一位股份制銀行理財師告訴記者,投資者需要了解不同理財產品對應的風險條件,這意味著,選擇理財產品并非收益越高越好,還需要看產品風險級別。
目前,銀行理財產品發行時備注了產品風險評級,R1到R5五個等級對應不同的風險等級。
“如果過去是偏愛”保本“理財產品的投資者,應該選擇R1和R2類理財產品,”理財師介紹,因為這類理財產品主要投向風險較低的交易所市場債券,資金拆借、信托計劃及其他金融資產等,本金虧損概率較小。而R3(平衡型)及以上的理財產品,投資股票,外匯等高波動金融產品,雖有可能獲得高收益,但也有可能造成本金虧損。
利率或將下行
降低預期提前“鎖定”收益
除了掌握理財產品的風險評級之外,投資者還應該適度降低收益預期。
2021年銀行固定收益類的產品收益率不斷下行。普益標準數據顯示,今年1月,全國銀行理財收益水平在3.5%左右,到5月已逐月下滑至3.4%。而近期招商證券發布的報告顯示,截至12月10日,貨幣基金收益率中樞已降至2.10%,現金管理類理財收益率中樞已降低至2.86%。
2021年12月央行降息,2022年理財收益率會如何變化?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表示,降息后市場短期流動性相對充裕,在需求不變的情況下,整個資金市場的利率水平還會往下走,未來固定收益類產品收益率都會繼續下行。
“現金類理財產品底層資產大多是國債、存款和大額存單這類資產,收益跟無風險利率相關,”一位長期觀察理財業的資深人士認為,2022年無風險利率有較大可能繼續向下。不過利率變化有一個傳導鏈條,不會立竿見影反映在近期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上,“歲末年初,投資者可以考慮中長期理財產品或存款產品,提前‘鎖定’較高的收益率。”
歲末年初,市場上銀行“開門紅”理財產品收益相對較好。據記者從市場調查發現,國有及股份制銀行R2類型365天理財產品,測算年化收益率在2.5%至3%左右,地方性銀行收益率相對高一些,甚至能達到4%。比如成都銀行近期推出的“芙蓉錦程誠盈”系列凈值型理財產品R2(穩健型),成立以來182天測算年化收益率達到4.08%,364天的年化收益率達到4.3%。
此外,投資者也可以考慮3年期定期存款或大額存單,在利率下行背景下,各大銀行3年期大額存單產品受到不少投資者追捧。
活期零錢
銀行“日日得益”是個好選擇
如果投資者資金不多,又需要應付年底隨時出現的消費需求,不妨考慮門檻較低的貨幣基金,隨用隨取。不過在現金管理工具選擇上,也有著小技巧。過去不少市民青睞的互聯網“寶寶”類貨幣基金,近年來收益率不斷下跌,而部分銀行推出的貨幣基金理財產品,七日年化收益率反而頗為可觀。
“2013年各種互聯網寶寶的七日年化收益率曾經達到5%,現在越來越低,今年跌破2%,現在雖然有提升,但也才2%左右,遠遠比不上很多銀行的理財產品。”市民劉先生抱怨,過去習慣了互聯網“寶寶”類理財產品,最近發現這一“零錢”管理工具的收益率太低,相反很多銀行的現金類理財產品收益更高。
記者走訪發現,國有銀行不少現金類理財產品,1萬元以上起投,工作日贖回可實現實時到賬,七日年化收益率能達到2.5%左右,而本地城商行的現金類理財產品收益相對更高一些,比如成都銀行的“芙蓉錦程*日日得益”理財產品,七日年化收益率達到3.198%。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銀行現金類理財產品由于有發售限額,目前已相對稀缺。
“現在我們日日得益有發售限額,客戶不一定能夠搶到。”成都銀行個人金融部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部分低風險的現金類理財產品由于產品限額,往往一出來很快就被售罄。
每年歲末年初,對于投資者來說都是布局理財的“好時機”,每年各家銀行都會推出“開門紅”活動,無論是存款或是理財產品收益率都會有所提升,并且銀行會有一些促銷活動,此時存款或者買理財能夠獲得較高收益。
考慮到2022年利率環境可能帶來的變化,投資者不妨根據自己需求,夠買一些R2以下的中長期理財產品,提前“鎖定”較高的無風險利率,做好自己的跨年理財規劃。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呂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