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深圳市最年輕的行政區,光明區立足科學、重塑產業,在世界一流科學城的建設中,抓住綜合改革試點這一重大發展契機,書寫出勇立潮頭、引領發展的嶄新篇章。
光明區一屆三次黨代會報告指出,聚焦光明所需光明所能,在率先推進綜合改革試點上發力求突破,實施一批戰略性改革、抓好一批基礎性改革、謀劃一批體系性改革。
知其所來,方知其所往。在深圳綜合改革試點實施一周年之際,光明區圍繞“雙區”建設、綜合改革試點等重大戰略任務,開展國家級試點改革項目2個,省級試點改革項目2個,市級試點改革項目4個,推出綜合改革試點示范項目8個,改革舉措80余條,形成制度創新成果26項,以“殺出一條血路”的魄力,勇闖改革“深水區”“無人區”。其中,聚焦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建設需要,會同市有關部門積極探索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深圳路徑的各項舉措尤為引人注意。
在全國率先發起合成生物學大科學計劃
在光明科學城99平方公里的范圍內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研究機構、產業中心彼此呼應。國內首個樓上樓下創新創業綜合體——深圳市工程生物產業創新中心,目前已完成兩批共40余家企業遴選(已入駐23家)。光明區正在推動建設合成生物領域“全球高地”!
據了解,光明區依托合成生物大科學裝置,圍繞合成生物學領域先行先試。在創新發起機制方面,改變大科學計劃“自上而下”發起的傳統機制,以“自下而上”的建造理念,主動向國家、省和市申請,在全國率先發起合成生物學大科學計劃。
在創新組織機制方面,整合PI實驗室、企業聯合實驗室、中科院定量工程生物學重點實驗室和省市的重點實驗室,引進世界知名高校學術帶頭人40余名、國內外兼職院士7人,成立深圳合成生物研究院,形成當前國際上最大的合成生物學研究團隊。
在創新建設機制方面,建設合成生物大科學裝置,與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共建的深圳市工程生物產業創新中心已完成主體施工。
在創新運行機制方面,調動政府、企業、社會組織等力量,建立科技與產業互動、中央部委與地方政府共建的運行機制,推動科學家與科學家、科研機構與政府、科研機構與企業之間開展全方位合作,打破科研院所孤軍奮戰局面。
在創新管理機制方面,按照“成熟一個、推進一個”原則,依靠合成生物大科學裝置和深圳合成生物研究院科研實力,逐步培育大科學計劃項目;建立健全監督評估動態調整機制,定期跟蹤檢查大科學計劃執行情況與成效。
推動完善科研機構管理機制改革
如何吸引人才?科技創新成果如何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光明區主動作答,依托科學城大科學裝置、高等教育資源、生物醫藥企業等,以深圳灣實驗室為平臺,探索“科學研究-成果轉化-產業培育”全鏈條模式(“基礎研究+技術開發+成果轉化+金融支持”全鏈條創新體系),先行探索科研機構管理機制創新。
在創新人才引進方面,堅持積極引進與自主培養相結合,探索人才雙聘制度,引進海內外高層次人才。目前,圍繞重大疾病、學科技術、產業轉化3個方向,設置跨學科協作研究所(中心)15個,吸引入駐團隊80余個。
在創新內部管理機制方面,實行理事會領導下的主任負責制,設立戰略咨詢委員會和學術委員會;健全共建機構協同治理機制、決策和監督相對分離的風險防控機制。
在創新產學研融合機制方面,圍繞生物醫藥領域科學研究、知識產權與成果轉移轉化等方面,與醫院、醫藥企業開展深度合作,形成產業對接矩陣,聯合孵化創新創業項目。目前已與深圳大學、南方科技大學、華大基因等10家單位簽署合作共建協議。
未來,光明區將進一步推進光明科學城“揭榜掛帥”綜合改革試點。圍繞非競爭性、競爭性“雙軌制”科研經費投入機制,加快“揭榜掛帥”綜合改革試點推進落地實施。(馬小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