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節前的最后一天,各個景區加緊了“趕工”步伐:黿頭渚招牌活動太湖風情節、梅園百合花海光影藝術節、惠山古鎮金秋菊會、無錫動物園“阿熊音樂節”……
“三分靠景色,七分靠活動”,對于文旅產業的發展來說,優質的節慶活動,是為其帶來客流及營收的重要抓手。近幾年,文旅節慶活動逐漸成為無錫景區的“新常態”,而如何更好打造活動品牌,將“流量”轉化為“留量”,則成了新的課題。
“借力”節慶日 打造品牌
文旅節慶活動,具有獨特的文化魅力和區域經濟帶動作用,是城市旅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城市營銷的重要方法。為了“借力”打造更多品牌節慶活動,每逢節慶日,景區總要提前2、3個月就開始籌劃。才過去一周的中秋佳節,讓每一個無錫人記憶猶新,都說中秋那天整個錫城的人分布在三處:黿頭渚賞水上音樂煙花大會、古運河畔看無人機表演、蕩口古鎮體驗光影藝術節。景區設計的文旅節慶活動與傳統節日交相呼應,主題元素獲得了市民們的認可,也讓外地前來的游客感受到了在無錫過中秋的圓滿。“我愛清名橋”、“中國那么大,請一定要來無錫看看”……古運河畔精彩的活動可謂圈粉無數,精準的策劃加上深入人心的文字,感染著游客自發拍下照片發至朋友圈。惠山古鎮則根據自身特色廣推秋季研學活動,“菊黃蟹肥”將金秋美食與美景融合起來,讓小朋友們在假期也能感受學習與實踐結合的趣味。
此次中秋和國慶,兩次假期僅隔9天,如何策劃出豐富的活動,同時不給游客帶來重復感?“既要應景單獨設計活動,還要考慮到延續性,比如中秋放了大招是煙花秀,國慶怎么辦?活動少了跟游客不好交代,活動多時間又未必來得及。”黿頭渚景區相關負責人林波表示,推出太湖風情節貫穿中秋國慶兩個節慶日,因為活動內容豐富延續性足,又是景區獨有的品牌活動,一定程度上加強了觀賞性、互動性、趣味性。梅園趁著百合花盛開的好時節開啟了百合花海光影藝術節,除白天園內有的活動,還增加了秘境星空帳篷、夢幻精靈煙泡樹、音樂燈光秀等趣味事兒。無錫動物園借阿熊樂園一周年慶時機推出阿熊音樂節,“打造無錫人自己的樂園——阿熊樂園,使其有文化、有故事、有情懷,更賦予其持續發展的吸引力和生命力。”無錫動物園工作人員朱浩介紹,阿熊樂園誕生于無錫人家喻戶曉的“阿熊拜拜”文化主題,從去年建園開始,樂園的知名度也從無到有,逐漸走入了千家萬戶。
節慶活動 成景區“新常態”
如今,游客出行需求已經不單單是簡單的游玩,越來越多的人更注重情感上的愉悅和精神層面的滿足。圍繞活動主題對景區進行場景布置、氛圍營造,讓游客進入景區就沉浸到活動的氣氛中來成為各景區的發力點。無錫景區熱門節慶活動并未讓人因中秋才體驗過而“心生厭倦”,相反因口口相傳的大動靜,讓不少市民再一次將親人、朋友拉了進去。“很多游客因為想看景區的大兔子,特意打電話來確定,國慶節會不會把兔子撤走,因為想帶朋友來看。”拈花灣景區工作人員表示,節慶日的一些活動早已經成為景區的“新常態”,可謂是蹭著節日的熱點而來,一直縱貫整個夏秋兩季。
“這次國慶,阿熊樂園的互動活動就是特意為節日量身打造的。”朱浩表示,巨型鋼琴鍵現場猜歌、互動歌曲《小跳蛙》等項目都是為了讓游客有沉浸式體驗,活動中送出的禮物也都是有阿熊元素的限量文創產品。她認為,現在做活動并不是簡單的做一次就完事,會更多考慮長效機制的熱點效應,打造一個好的品牌,如阿熊樂園這個品牌就希望可以做得更加深入人心。梅園公園管理處殷明明也表示,此次國慶的活動,景區突破了傳統的夜游模式,加入了很多讓游客增加體驗感的項目,并希望能成為國慶后市民仍想“打卡”的地方。
僅僅靠著一個園區、一種設施、一個主題支撐整整一年,這種玩法早就行不通。節慶日,往往是游客出行的小高峰,而國內的景點眾多,如何分得一杯羹?確實需要好好考慮。“蹭著假日,把節慶策劃打出去,這相當于引入了第一批種子用戶。然后再盡量延長這一旅游高峰,相當于主動打造一個旅游小旺季。”無錫市旅游業協會會長王潔平如是分析。實際上,春秋兩季,本就是無錫各大旅游景點的旺季。由此,蹭節慶熱點、推主題策劃、延長旅游高峰期,成了各家景區的共識。
節慶經濟獨立性 日漸凸顯
為何文旅節慶活動能成為文化產業發展不容忽視的因素?究其原因,文旅節慶活動品牌的系統開發和持續經營是極其關鍵的手段。在充分發揮出輔助或推動作用的同時,節慶活動的經濟獨立性也日漸凸顯。如黿頭渚中秋“煙花效應”顯著,三日煙花秀吸引了上萬游客,周邊的酒店“一房難求”;為了上船在湖中央觀賞煙花,黿頭渚6條大船座無虛席。“那天晚上賣掉了300瓶飲料。”位于古運河景區旁的小店店主笑著說,每次節慶日有活動,周邊店面的生意都很好,收錢都來不及。
經濟的增長讓景區更加積極創新運營體系、強化IP形象、深化景區時代內涵、重塑品牌形象、增加景區品牌的影響力,其背后是云旅游、直播產業以及特色文創等方式的催化影響所致。“景區現在時常會邀請網紅來打卡,沉浸式游園、與屏幕前的網友互動等。”殷明明介紹,網絡宣傳給景區帶來最明顯的變化就是,游客對梅園“固有印象”得以改變,隨著近年來宣傳上的改進,包括園內景觀的改造等,在節慶日走進梅園的人群更為年輕化。“我發布的黿頭渚煙花視頻幫我收獲了玩小紅書以來的最高流量。”市民黃瀟瀟給記者展示了她在平臺上發布的首日煙花視頻,瀏覽量一萬七千多,點贊數四百多,還有南京、常州等周邊城市的網友在下面咨詢煙花的相關信息。
更好將“流量” 變成“留量”
文旅節慶活動雖是景區爭相嘗試的熱門選擇,但是大量同質化活動,還有以節慶做噱頭卻沒有實際內容的活動,并沒有取得很好的效果,如在景區一角的舞蹈表演,或是肆意不合時宜彈吉他的歌手,更有喜歡打造網紅花海拍照點的景區,到了卻發現景致大同小異……“每次來景區,都沒有特別喜歡的文創產品。”90后的小鳳就愛旅游,每到一個地方購買紀念物品更是習慣,她表示,在無錫除了各家景區的文創雪糕讓她眼前一亮,似乎再無其他。
無錫的山水類景區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在市場競爭中有著天然優勢,但是隨著旅游行業的快速發展,多樣化旅游主題、業態不斷出現,山水景區更要與時俱進。惠山古鎮景區工作人員感慨,怎么打造爆款節慶活動,讓傳統山水景區有內容有新意,將游客留下來,一直都是重中之重。
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負責人告訴記者,從某種角度上來說,疫情背景下的雙循環新格局,讓文旅業成了擴大內需的主力軍,國內景區迎來巨大的發展生機,尤其是在節慶日。在此基礎上,為了滿足游客需求,景區更需要完成從“流量”到“留量”的轉化。( 瓔珞 張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