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菜籃子,事關大民生。昨天,我市召開全市農貿市場文明典范城市創建常態長效推進會,為全市建設“文明市場”“無疫市場”作示范,高標準、高質量做好農貿市場各項創建工作。
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今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廣西考察時深情地說,讓人民生活幸福是“國之大者”。這一真摯話語,深刻彰顯了我們黨一脈相承的人民立場、一如既往的赤子情懷、一以貫之的價值追求。與產業發展、科技創新、基建交通等“大事”相比,老百姓的柴米油鹽雖然平常瑣碎,但同樣是不容忽視的“國之大者”。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對老百姓來說,菜場干不干凈、蔬菜新不新鮮、肉價貴不貴,直接關系到每一戶、每一天、每一頓的幸福指數。對城市管理者來說,以人民為中心推動農貿市場文明創建,讓人民滿意、舒心、幸福,是最現實的民生需求,也是最基本的責任擔當。
農貿市場作為重要的民生窗口,不僅體現著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更從中折射出一座城市的氣質和溫度。推動農貿市場文明創建,需要從“顏值”和“內涵”兩方面入手,做到整體環境干凈、整潔,內部經營規范、有序。位于秦淮區五老村街道的科巷菜場,自2016年起經過多輪升級改造,不僅舊貌換新顏,更是從單一功能的菜場變為“新市集”和市井文化中心,成為新潮時尚的網紅打卡地。其中的關鍵,一是管理上的科學精細,不斷提升能力和水平;二是理念上的創新創造,注重業態升級、融合發展。未來的農貿市場該是什么樣,或許沒有標準答案,但科巷菜場的成功無疑值得探究。究竟什么是農貿市場的“面子”和“里子”?我們應該有更深刻、更多元、更立體的理解。
今年是第七屆全國文明城市評選的起步之年,中央文明辦在原有的工作基礎上,提出了“文明典范城市”的新要求。這是對原有工作的再提升,是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具體舉措。各板塊、各部門應以此為契機,對照農貿市場各項測評標準、創建要求,全力以赴打好“突擊戰”,迅速取得工作突破,接受群眾檢驗。另一方面,針對農貿市場問題多、易反彈、難治理等情況,也要把創建標準變成工作標準,久久為功打好“持久戰”,不斷健全工作機制,實現常態長效。具體工作中,要讓市場主體參與進來,充分調動承包方、管理方和經營方的積極性、主動性;要把人民群眾發動起來,廣泛收集意見建議,發揮“紅馬甲”“紅袖標”“小紅帽”的力量,共同營造“人民城市人民建”的火熱氛圍。
一枝一葉總關情。如果說一戶人家的生活水平、衛生習慣甚至愛好情趣,要到廚房里看;一座城市的管理水平、保障能力以及特色活力,就要到農貿市場看。以“國之大者”的境界推動農貿市場文明創建,用心用力補缺項、拉長板,精準、高效、快速地開展各項工作,才能管出“人民滿意”的理想市場,更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劉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