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要聞 > 正文

南京將迎來第108位造血干細胞捐獻志愿者

來源:南京日報2021-09-18 11:14:14

今天是第七個“世界骨髓捐獻者日”,南京將迎來第108位造血干細胞捐獻志愿者。此例成功捐獻后,今年南京將完成25次生命之“火”的愛心傳遞,刷新中華骨髓庫(即中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資料庫)江蘇分庫建立以來地級市年度捐獻人數紀錄,再次體現了這座博愛之都的城市首位度。

延續生命的種子,南京多年來積極推進這項“愛”的事業。而在這片熱血大地上,有一群人用雙手的溫度,讓博愛之都溫暖四溢,奏響“人道、博愛、奉獻”的城市樂章。

近3年捐獻者人數突破之前15年之和

9月17日,剛剛踏出大學校園的繆澤宇在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成功進行造血干細胞采集,成為南京第107位造血干細胞捐獻者。大學期間繆澤宇就多次參加無償獻血,在他帶動鼓勵下,女友也加入愛心行列,周末兩人會約著一起獻血小板。

解生敏則是位80后社區工作人員,同時也是一個7歲女孩的媽媽。“我希望那個小男孩接受我的造干捐獻后盡快康復,健康快樂地上學,這是每一個媽媽的心聲。”在9月18日走進采集室成為第108位捐獻者前,解生敏告訴記者,她非常珍惜這十萬分之一的緣分。

據中華骨髓庫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白血病患者達400萬之多,且每年在不斷新增。移植造血干細胞是挽救血液系統患者特別是白血病患者生命的有效方法之一,因此造血干細胞又被稱為“生命種子”,然而非血緣關系人群造干配型相合的概率僅為十萬分之一。

燃他人希望之燈,南京近些年捐獻者的愛心接力不停歇。即便在此輪疫情期間,南京仍有6名捐獻者給他人帶來生的希望。截至目前,南京刷新中華骨髓庫江蘇分庫建立以來地級市年度捐獻者人數新紀錄,2018年以來三年捐獻總人數已突破前15年總和。

推進“愛”的事業,在全國率先立法保障

重燃生命之火,推進這項“愛”的事業,博愛之都南京近些年做了大量努力。

2018年1月1日,《南京市獻血條例》正式實施。《條例》為規范、推進造干捐獻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據。至此,造血干細胞捐獻者資料庫的建設,也被納入南京地方健康事業發展的長遠規劃。作為省會城市,南京這項《條例》的率先實施,走在其他省市前列。而南京不僅添加了具有城市特色的優待規定,更加強了對捐獻者的人文關懷。在省條例優待規定的基礎上,南京對優待規定進行梳理、細化,增加了包括可以享受免費體檢、優先用血、申請無償獻血者大病救助金、積分落戶等優撫政策,并鼓勵捐獻者所在單位或學校給予補貼或考核加分獎勵。

在《條例》推動下,目前南京加入造血干細胞捐獻者資料庫人數已突破2.5萬人,而近三年南京每年入庫人數都有近3000人,庫容量的擴大增加了配型成功的幾率。

除了《條例》的促進,南京更給予財政上的全力支持。“入庫者血樣需要進行HLA分型檢測,南京每年入庫的標準是1200人,對于超出的入庫人數所額外產生的各項檢測費用,南京以財政來支持保障。”市紅十字會捐獻服務部部長劉文華告訴記者。

此外,南京社會各界積極參與這項“愛”的事業。南京紅十字血液中心與南京市紅十字會深入基層宣教,用音樂會、微電影等各種年輕人喜聞樂見的方式改變大眾認知,促進大批捐獻志愿者入庫。

提高服務,讓“大愛”形成良性循環

“年輕人擁有強有力的造血功能,造干捐獻的最佳年齡在18至40歲之間,所以大量年輕人的參與,可以有效提高配型與捐獻的成功率。”劉文華告訴記者,走入基層的宣教收獲很大,近些年大量在寧年輕人積極參與到這份愛心傳遞之中。博愛之都的善舉接力不僅在高校之中,在社區基層、公務員群體、教師團隊等各領域,一批心懷熱血的年輕志愿者將生命之火傳向全國各地,甚至燃至海外。

雖然南京近些年在造干捐獻領域走在省市前列,但也無法回避一些瓶頸與障礙。“努力改變人們的認知,消除大眾對造干捐獻的懼怕、誤解,則是關鍵之一。”市紅十字會副會長葉軍說,“不可否認,在捐獻過程中志愿者存在一定的反悔率,大部分還是來自家人的不理解,擔心對身體造成損傷。其實,作為目前在國際上已得到廣泛應用的治療方法,大眾完全可以打消顧慮。”

“接下來,南京將在提高有效庫容量的基礎上,提高對捐獻者的服務質量,提高日常隨訪關懷,鼓勵全民參與,讓這份大愛形成良性循環,奏響南京‘人道、博愛、奉獻’的優美城市音符。”市紅十字會黨組書記、常務副會長張敏說。(王婕妤)

關鍵詞: 捐獻 博愛 大愛 循環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