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要聞 > 正文

新吳區近日啟動對太科園片區25條河道系統水生態修復工程

來源:無錫日報2021-09-10 16:24:01

“我家附近的小河水更清了,岸更綠了,景更美了,這些美麗河湖,讓我們的家園變得更加宜居。”說起這些年家門口的變化,家住新吳區新安街道新安花苑居民黃女士笑容滿面。昨從新吳區住建局獲悉,該區近日啟動對太科園片區25條河道系統水生態修復工程。該工程以太湖灣科創城建設為契機,以保障河道行洪排澇為前提,以河道生態修復保護為抓手,以提升濱水景觀功能為導向,目標打造國際先進區域水環境修復和生態建設的示范標桿、美麗河湖“新吳樣板”。

“以往河道生態修復治理多數是‘一河一治’,此次太科園片區的河道將‘眾河共治’,也就是多條河道一起進行系統性生態修復治理。” 新吳區住建局河湖水務處處長劉云介紹,太科園片區河網密布,水資源豐富,區域內河道呈“七橫三縱”分布。本次工程重點實施河道25條,總長度為47.2千米,總水域面積132.3萬平方米,其中24條是大運河支流、1條是太湖的內河。首批工程選擇了大溪港、翡翠河、孟巷河、三河港、談家橋河等7條河道,這些河道控源截污相對到位,且水環境容量大,能形成“生態腎”。雖然“眾河共治”,但在具體實施中還是根據河道的特點不同,采取“對癥下藥”的方式,遵循“小區域活水、大區域引水”原則,比如在翡翠河新建泵站、橡膠壩,提高小區域河道生態基流;依托親水河清水廊道,利用京杭運河沿線泵站,盤活六步港、高墩港、新開港等水系。

河道生態修復是一個長期循序漸進的過程,此次將通過構建水體生態調節系統及基于水情分情模型的智慧治水等技術,促進太科園片區河道水質提升,讓“水下森林”逐漸完善,水體慢慢恢復自凈能力,與周圍村落美好共生。河道水體感官效果將達到水色正常無異味,水體透明度提升至100厘米以上,局部區域清澈見底。河道水質穩定達到地表Ⅲ類水(GB3838-2002),可以達到河清岸綠、魚翔淺底的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河道水生態修復的同時,將建設集水質在線監測、預警預測、運維為一體的智慧生態平臺,并與智慧水利、智慧環保相結合,實現水環境動態管控和精細化管理,提高區域水環境的預警能力,深度保護一方碧水。(劉丹)

關鍵詞: 水域 修復 生態 建設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