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國13個糧食主產省之一,我省高度重視農業社會化服務工作,以農業生產托管為引領,有效解決“誰來種地”“怎樣種地”問題。農業生產托管通過統一標準、專業服務,以服務過程的現代化推動實現農業現代化,現已成為小農戶的“私人管家”。截至去年,全省有從事農業生產托管服務組織1.4萬個,服務小農戶達到149.3萬戶,服務面積累計達到5941.2萬畝,分別比上年增長了26.3%、23.7%、29%。這是9月9日記者從省農業農村廳了解到的。
我省共有耕地7452萬畝,除國有耕地外,集體耕地流轉比例約為35%,剩余耕地都由小農戶經營。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表示,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將小農戶分散的生產、繁雜的投入、細碎的時間聚集起來,是促進農業提質增效的有效方式。
全省各地不斷在實踐中引導社會化服務組織,豐富并創新服務模式,因地制宜滿足小農戶個性化需求。據了解,我省土地托管已由過去的“服務組織+小農戶”轉變為“訂單+服務組織+小農戶”“村集體+服務組織+小農戶”“金融機構+服務組織+小農戶”等多種聯結機制;由過去的生產“全程托管”向生產單環節、多環節轉變,出現了“菜單式”“保姆式”等可選擇的多樣化服務,服務主體多元化、服務地塊相對集中等特質,有效紓解了農業生產的堵點。
同時,托管服務由過去的面向糧食、油料等大田作物的服務,逐步向水果蔬菜等經濟作物、設施農業服務領域拓展。在部分地區,托管還與深松深翻、黑土地保護等農機項目接續銜接,進一步壓低小農戶支出,吸引更多的小農戶參與社會化服務。農業社會化服務的過程,也是推廣應用先進技術裝備的過程,改善資源要素投入結構和質量的過程,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規模化經營的過程。據了解,我省土地托管服務已由過去通過合同、作業單等監測方式,轉變為通過GPS軌跡、專業平臺技術分析等辦法,實現服務面積、服務對象的精準化監測,提高了工作效率。(李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