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深圳最新一期市政府公報印發了《關于促進消費擴容提質創造消費新需求的行動方案(2021-2023年)》(以下簡稱《行動方案》)。
《行動方案》提出,力爭通過3年左右的努力,實現消費環境、消費品質顯著提升,品牌集聚、時尚引領享譽全球,新型消費、升級消費蓬勃發展,高質量商品和服務供給能力持續增強,商業創新力、競爭力、影響力躍上新水平,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邁上新臺階。
在疫情的影響下,去年消費受到較大沖擊,今年仍處在恢復當中,各地提振消費的需求仍然迫切。上半年,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1.2萬億元,兩年平均增長4.4%,比GDP兩年平均增速低0.9個百分點。7月22日,商務部市場運行和消費促進司司長朱小良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下一步,商務部將進一步完善促消費政策措施,儲備一批擴內需促消費的新政策。
截至當前,全國有20余個城市都提出了打造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目標。日前,商務部宣布了北京、上海、廣州、天津和重慶成為首批開展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培育建設的城市。分析人士認為,接下來或許還將繼續發布第二、第三批城市名單,深圳、成都、武漢、杭州等都是熱門之選。
記者梳理發現,除了深圳以外,今年以來,包括上海、北京、廣州、天津、重慶等地都制定或出臺了促消費、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措施。
多層次多領域挖掘消費潛力梳理各地的政策措施不難發現,幾大城市都在從不同層次、不同領域挖掘消費潛力,既鼓勵舉辦消費者喜聞樂見的促銷活動、培育夜間消費,又涵蓋了促進大宗消費、高端消費,還包括推進商業數字化轉型,培育消費新業態,發展網絡直播經濟等。
服務消費也被提及。譬如,上海提出,促進生活服務領域數字化;深圳提出,聚焦健康、文旅、體育等服務消費關鍵領域重點發力。
在上述發布會上,朱小良介紹,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的消費結構持續升級,其中一個最大的特點是從商品消費向服務消費升級。今年上半年,中國居民消費中服務消費占比達52.5%。
而在諸多消費品類中,汽車的重要性最為凸顯。2020年,汽車類消費品零售總額達39414億元,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10.06%。而汽車作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既是擴消費的重要品類,同時也是穩增長的關鍵領域。
朱小良表示,下一步將全鏈條促進汽車消費,包括破除制約汽車購買使用障礙,釋放汽車消費潛力,推動取消對二手車交易的不合理限制等。
今年5月,天津印發《進一步促進汽車消費措施的通知》,提出2021年內新增35000個小客車個人增量指標,全部以搖號方式配置。
有汽車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一些大城市的汽車消費潛力被限購措施抑制,如果適當增加車牌指標的投放,將有效刺激當地的汽車消費。
上海和深圳都強調了新能源汽車發展,其中上海提出推動本市新增公交、巡游出租車采用新能源汽車;深圳提出,研究出臺新能源小汽車個人車主增購小汽車車型優化政策,加快規劃布局建設一批新型充換電基礎設施,政府定價管理的公共公益性停車場(交通樞紐、旅游景點等除外)、路邊臨時停車位(宜停車)為新能源汽車停車提供優惠等。
一方面,推廣新能源汽車有助于城市運行更加綠色低碳,另一方面,跨國企業、造車新勢力為代表的新能源汽車供給端日趨多元,市場進一步培育。中汽協數據顯示,新能源汽車滲透率由今年年初的5.4%提高至上半年的9.4%。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總工程師許海東向記者表示,汽車在整個消費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政策以及廠商的支持措施都能起到促進汽車消費的作用,但最終還是取決于整體經濟形勢,經濟的恢復、發展才能夠帶來購買力的提升。
不只汽車消費如此,事實上,居民的收入水平以及對未來經濟的良好預期,是影響消費的最主要因素。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副院長趙萍向記者表示,相比一些發達國家,我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占人均GDP的比重還有上升空間,這要求我們大力發展實體經濟,充分落實擴大就業的相關政策,使居民的收入更加有保障,從而敢于消費,有能力消費。
找準差異化定位值得注意的是,各個重點城市提出的促消費舉措,一個重要的立足點在于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在觀察人士看來,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包含三要素——國際化、消費強和中心化,它不應該只是放在消費的視角下來看,還要置于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中,一些城市可以充分發揮國際知名度、通達便利性程度高以及區域合作基礎良好等優勢。
譬如,上海在《關于加快建設上海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持續促進消費擴容提質的若干措施》中提出,支持國際品牌中國區總部升級為亞太區總部乃至全球總部;支持市級跨境電商示范園區錯位發展,打造特色商品進口集聚地。
廣州圍繞打造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出臺了包括《把握國內國際雙循環戰略促進鉆石產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關于促進會展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暫行)》等多個具體行業的政策文件,其中,關于鉆石產業的發展,廣州提出,把握區域全面經濟合作伙伴關系協定(RCEP)等新機遇,實現與相關成員國鉆石產業要素市場協同發展。趙萍表示,RCEP將助力廣州在國際化和中心化兩大方面的建設。
她同時指出,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不能一窩蜂上,要找準自己的城市定位,量力而行。
以深圳為例,在上述《行動方案》中,深圳就突出了“港澳”和“改革”元素,提出擴大高水平醫療健康服務供給,規劃建設國際醫療城,支持國際知名醫療集團在深舉辦高端醫療機構,進一步優化港澳獨資、合資醫療機構設立審批流程,探索允許特定醫療機構進口臨床急需、在境外獲批的藥品和醫療器械。推進深港澳跨境醫療服務銜接,加強與香港、澳門特區政府協作等。
去年,中辦、國辦印發的《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2020-2025年)》提出,支持在深圳開展國際前沿藥品臨床應用。
毗鄰港澳,以及先行示范區綜合改革試點的優勢,或有望讓深圳的醫療服務行業獲得跨越式的發展。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新經濟研究所執行所長曹鐘雄向記者表示,這只是深圳“打香港牌”的其中一個方面,深圳要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需要與香港從方方面面去對接,要有這樣的認識高度和魄力。
他繼而強調,中國的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應該是國際化和中國特色相結合的,各城市應該避免千篇一律,根據自身獨特的優勢形成獨特消費環境,實現差異化的消費體驗,才能提高對全球消費者的吸引力。(王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