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西城區明確,按該區政策,自2020年7月31日后,西城區購房并取得房屋產權證書的家庭適齡子女申請入小學時,不再對應登記入學劃片學校,全部以多校劃片方式在學區或相鄰學區內入學。這一政策的落地引發諸多討論,而且引發了學區房市場的較大波動。
事實上,此項政策的出臺并非突然襲擊。今年4月份,北京市教委已表示,今年全市將進一步加大多校劃片力度,穩妥推進以多校劃片為主、單校劃片和多校劃片相結合的入學方式,各區嚴格執行已經公布的多校劃片政策。早在2020年4月底,西城就已經發布相關文件“預警”。而之所以引起熱議,是因為過去西城執行多校劃片力度不大,學區房的業主們由此認為自己不會遇到這種被調劑出學區的“極小概率”事件。
近年來,學區房單價不斷創出一個又一個令人瞠目的價格,但除了炒房者外,與此相關的教育各相關方陷入了沒有贏家的集體困局,不斷地陷入整體性焦慮:家長付出了天價的成本,學生需要長途上學,學區名校頭頂光環壓力山大,非熱門學校生源受影響發展動力不足,區域整體教育發展被人為扭曲,資源被錯配。從這方面看,此次推出的多校劃片將熱點小學、初中分散至每個片區,確保各片區之間大致均衡,無疑是解決當下學區房問題的一劑良藥。
然而規范學區房政策的同時,也要看到家長對于心目中優質教育資源的渴望。房價指數的背后是家長心目中的教育指數。多校劃片雖然可以暫時遏制學區房炒作,但很難澆滅家長們對于心目中名校的渴望。其根源在于,在以選拔性考試為主要依據的教育評價方式下,必然會形成前后名次與優勝劣汰,學生如此,學校亦如此。在這樣的教育評價下,優質的教育供給總是不足的。
毋庸諱言,義務教育階段的教育選擇是一個復雜博弈的過程。從源頭上看,治理學區房的政策關鍵是提供優質教育供給,實現真正的教育公平。所以,問題的關鍵就在于改變單一以選拔性考試為主要依據的教育評價方式,形成新的教育評價共識。從實踐中看,2020年10月印發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中提出了由國家制定義務教育學校辦學質量評價標準、創新德智體美勞過程性評價辦法等具體舉措,這些都是形成新時代教育評價共識的堅實基礎。
隨著近年來教育不斷發展,在很多地區并不是真正缺乏優質教育資源,而是缺乏家長所認同的優質資源。因此,要努力通過改變教育評價體系中片面追求智育,并克服將智育簡單等同于選拔性考試的傾向,依據每個學生的不同特質,實現針對性的多元化評價,使他們樂于選擇適合自己的學校入學,獲得最適合自己的教育,并在推動自身個性發展的同時真正實現“五育”融合發展。從區域教育角度看,在新的教育評價共識之下,學校沒有好壞之分,只有適合與否。家長從單一標準以分數擇校變為多元化標準以需求選校,每所學校都能獲得最合適的生源,教育資源由此得到合理分配,每所學校也都成了家長、學生認同的家門口的好學校。由此,房子才真正是用來住的,我們的教育將會走得更為從容。
(作者:趙玉成,系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法治與社會治理研究中心執行主任)